Black Hawk Down.jpg

 

是這樣的,我本人基本上會想寫影評通常都是看了電影之後愛至及深,覺得自己必須要記錄下來才行而寫的,所以通常我的影評都是大好大推。而我本身也極少認為哪部電影真的爛斃了,也許是我秉持著漢人溫敦的性格來看待每部電影,也許只是我這個人很不願把話說太死。不過這部Ridley Scott所導的《Black Hawk Down/黑鷹計畫》帶給我的情緒很不一樣,有些正面但也有些負面,算是近來我看過最令我自我感到矛盾和衝突的一部電影。

姑且不去臆測導演的立場或是角度,就拍攝手法來看,本片還是維持相當Scott高超的技巧和節奏的掌握。將近兩個小時半的電影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戰爭場面,我本身不是一個戰爭迷(其實我不知道這個用詞對不對,我指的是會懂槍懂戰略的那種人),但是看起片來其實並不令我感到沉悶。對於其中很多極慢速特寫煙裊或是直升機墜落地點裊裊上升的黑煙的鏡頭都在美學及視覺上展現獨特的力度,並且,我私心認為各項視覺上的要素(化妝/costume、攝影/photography、剪輯/editing...等等)本片的確相當精彩。

那麼,令我感到矛盾的點是甚麼呢?當然就是爭議性最大的故事本身。這部片的副標題是"Leave no man behind",而這句話在片中也不斷被提及,彷彿在提醒觀眾們這是一部描述戰地同袍的兄弟之義;然而,片中為了打造突顯兄弟之義的環境,只得犧牲索馬利亞人的形象和觀點,將他們塑造成一群野蠻人和為數龐大的「敵人」。片中上將說「我們在和整座城市打仗」,其實這場戰爭的源頭究竟是甚麼恐怕早已不是焦點了。令我疑惑的除了本片到底是一種美國帝國主義的延伸還是單純就戰地兄弟之情去刻畫,另外,它是一種宣揚某種美國精神還是一種反諷也有點值得討論。

看了聞天祥的影評之後,顯然他認為這是一種噁心的宣揚和稱頌美國的手段,但就劇中一些點來說,對我而言也像是反諷。像是本來是綁架行動變成救援行動,一切出自於指揮中心的判斷錯誤;作在直升機上負責在指揮中心以及執行行動的軍官中間傳達命令的兩位軍官講話冷淡、態度非關緊要的;那幾台救援坦克(原諒我對於軍事方面的名詞真的很不熟,反正就是那三部一直開來開去的坦克)真的是來來回回的,不僅沒救到人,車上的非傷即死,原因也是指揮中心不知道究竟是在幹嘛;還有像是從全知角度(在此為美軍)去看地面總是看不清楚,才會一直叫地面的部隊走一些「前面都是路障」的路線,導致地面的部隊更多傷亡更多人受困...等等之類的劇情,也許你也可以說這是寫實的描述美軍如何在逆境求存並且最後生存的方式,但就我看來倒是顯出相當多美國可笑的地方。但到了尾聲遊騎兵部隊終於走回安全區的時候,人民的歡呼在此又令我做嘔,好像真的全世界都歡迎都接受「美式民主(American Democrocy)」一樣。

我讚賞這部片的技巧,但仍然對於整體故事抱持一點懷疑。而片中不斷提及的「leave no man behind」的確相當動人,但在片裡也用了幾顆鏡頭讓我看見了,「敵方」索馬利亞人也一樣「leave no man behind」。

 

備註:這部片演員除了有我一向喜愛的Ewan McGregor之外,意外也看見演《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購物狂的異想世界》男主角的Hugh Dancy,本身最近有在關注他這樣。哈哈。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