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to the Wild.jpg

《Into the Wild/阿拉斯加之死》肯定是2007年top 3電影。

西恩潘到底是不是人?會演戲又會導演,導演的風格可以捨棄多年在好萊塢闖蕩的炫麗和油條而回歸最純粹的本質面,他可能不是人吧...。

 

必須要說,現在的我情緒頗為激動,現在接近凌晨三點,我腦袋一片混亂。不是因為夜深頭昏,而是好多記憶好多東西突然全都浮出表面,一時之間我也迷失了,不知道能抓住甚麼、談論甚麼...。

 

首先,《阿拉斯加之死》這部電影,對我而言,最成功之處其實還是故事本質。劇本也是西恩潘寫的,所以他編導功力不容置喙。此外,劇中有好幾個驚人的鏡頭和拍攝技巧,不過於浮誇、也不簡單。我還在為了最後那顆深遠拉長的鏡頭困惑,一方面是驚嘆如此厲害到找不到形容詞的鏡頭,另一方面還在思考技巧層面的問題...。拜託有誰知道的請告訴我,我甚至考慮寫信問Jerome了...。

我沒心講甚麼影評現在。

先講講我對流浪的崇拜好了。打從國中看了《傷心咖啡店之歌》,我就為馬蒂去沙漠的流浪之行深深感到著迷。從那之後,我心中總是有個聲音告訴我:去流浪。當然,受愈多教育,那個聲音便愈來愈小聲,小到後來被腦子蓋過去了,無影無蹤。

腦子總會提醒我,我是個女生,在路上搭便車被強暴了怎麼辦?而且還得感謝一大堆公路殺人電影such as《德州電鋸殺人狂》的洗禮,我的腦子更加確定流浪=被謀殺。再者,我是個女生,不像男生一樣,you know,我有月經。要去流浪個一年,可能要帶一大袋衛生棉。倒是沒想過既然都要流浪了,月經算甚麼東西。另外,母親、朋友、一大堆文明、社會的束縛更是將我綁得緊緊的;別說是我被迫,有時候我懷疑我根本就是乖乖地任人宰割。那些會被人批頭論足的、那些「責任」、那些「義務」...全都瞪大眼睛看著我,我無路可逃。

上一段是我的反思,因為一切其實都是廢話。

 

但是,要是我不知為何而流浪,那我所謂的流浪只是再一次墜入無可救藥的浪漫-meaningless。

 

時常,我也厭倦整個社會、社會化、文明、科技。(這句話由一個才剛說自己變成科幻迷的人來說真是顯得諷刺)
現在可以想見的其實一切都歸屬於這些東西之下。不論是我喜歡的、我討厭的,大概都和它們扯得上關係。正是這種偉大、獨佔的系統,讓我覺得所謂自由不是自由。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需要自由的人,所以我可以一個人外宿,所以我可以一個人吃飯,所以我可以浪費錢浪費時間;但不論我做甚麼讓我覺得身心舒暢的事情,總是有個巨大的陰影籠罩著我,這使我感覺到沮喪憂鬱喘不過氣;接著會開始自我懷疑、蔑視他人、以社會價值反省自己、重回社會正軌、假裝自己沒事、惡性循環。所以我陸續簡化人際關係,因為那麼多的支線只是將我栓得更緊更「安全」。

我和克里斯不同的是,我懦弱而膽小;我認為死亡輕鬆點、簡單點,而他一路追尋的目標更簡單更純粹-阿拉斯加-一個稱得上不屬於社會文明的地方。死亡我想是輕鬆點,但可能無法真正學到最後的那一課;而每個人生命的終點不應是心跳的跳動與否,而是最後那個關鍵字你得到了沒。有時候有很多義正嚴詞的關鍵字,像是「原諒」、「寬容」、「付出」...這些非常正氣凜然的關鍵字也許屬於你,但也有很大可能它們屬於別人;自己的關鍵字只有自己能夠得到,獨一無二。克里斯所幸最終找到了他的真理,那顆意義深遠又技巧高超的鏡頭使我們俯瞰了綠野橫生的阿拉斯加,也想起了自己身上所背負的任務。

 

這部電影使我深受感動,這個故事洗去我眼前的灰塵;看清了,也看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hapeichen 的頭像
    hahapeichen

    2014 空白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