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ee.jpg  

本片片頭曲搭配著光調自然的畫面,在歌詞唱到"I'm just a tree"的時候浮上了片名《The Tree》算是一個頗有力度的手法。

本片在各方面都是相當厲害的,劇本、配樂、攝影、美術、演出...都有很高的水準。重要的是,對於能夠保持簡單地掌握住原始鄉野的風光與家人之間的情感,我真心覺得很不容易。雖然我並不是很確定「小品」電影這樣的類型,但這部片大概可以姑且用小品來形容吧。清新、脫俗、保持著一種慵懶、緩慢卻不沈悶的節奏進行著劇情,不時又出現一些讓人發出「awwwwww」或是會心一笑的小橋段,聽起來就很小品吧!

不過話說回來,本片講的內容其實也是可以搞得很壯闊。喪夫、喪父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無比的悲傷,只是每當提到這樣子的悲傷,好像只能無奈的接受然後繼續過活。不過透過樹的暗喻和象徵(話說回來,以前義務教育時期學的譬喻法和象徵法的不同,好像長大後就忘了,每次只是憑感覺在用詞,哈),使得本片的內容已經不只只在講「失去」,更多的是「生命」。透過相信著死去的靈魂附著在樹上,將對父親及丈夫的形象投射在壯碩的大樹上,風吹著樹動,樹也動得像是活了起來。死與生之間的差別究竟是存在現實中,還是人的想像其實決定一切?

當然,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故事,就是只能發生在活著的人身上。再怎麼想像,死去的人是沒有辦法說故事或著發生故事的。也許,死去的人可以藉著活著的人而活在某一個空間,腦空間、樹空間、催眠空間、宗教空間...不管哪種空間,都是憑藉著活著的人的意志而產生的空間。這也許可以視為「活著還是比較好」的一種證據吧。

那麼,來提提女主角吧!(轉得非常硬,沒錯,因為我上一段寫完必須先離開,回來之後要接著寫就...思緒不連貫了,哈哈果然很業餘)

女主角是Charlotte Gainsbourg,身兼歌手、演員、名人之後卻沒有名媛虛榮矯情的氣質...。於2009坎城影展以拉斯馮提爾的《撒旦的情與慾》一片得到最佳女主角獎,每次以這樣的語調講出這種資訊都好像是以一種我看過所以我知道的姿態在講的,而我其實大部份也都自己真的看過,但這部我還真的沒有,哈哈,和拉斯馮提爾的緣份還沒到啦!雖然我知道他是誰以及他的逗馬宣言...但看過逗馬宣言之後就...無意識(好吧我承認根本是有意識的)跳過他的作品。他一定很不爽,哈哈,因為逗馬宣言就是要否決電影作者論,而我又以一名作者的角度去看待它以及它的作品!好啦以後緣份來到的時候我會嘗試的!(竟然自言自語了一大段!)

總之,女主角本人來自一個厲害的背景。爸爸是位有名的音樂人,媽媽的名字則是當今時尚界普遍來說最高級、最搶手、最一輩子買不下手的「柏金」包的那個柏金...!不過父母的成就只能歸於父母,Charlotte Gainsbourg的音樂才華和演技仍然是她獨有的。她在片中自然樸實的演出,以及不太食人間煙火的那種靈性都非常真實和深刻。微笑中卻還是流露著一種悲傷,可謂是真切的詮釋了那種巨大傷痛之下只得打起精神過活的母親角色了。

當然,慧黠、古靈精怪小女兒的演出也相當奪目,奪到有時會令人忽略其他三位小孩分別代表以及詮釋的不同角度。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活著,在記著,不過小女孩太搶目,所以顯得其他人好像暗淡了點。但是,無論如何,各種不同的感覺和選擇,都理應是被尊重、是同等的。於是在那棵樹彷彿知道自己帶來太多糾結之後連根拔起並且一併摧毀了藏有太多記憶的家之後,她們一家人朝著沒有目標的目的地上路了,隨著遠去的車子淡出黑畫面,電影結束,獻給Chritophe,人生繼續著。

 

多久沒寫電影心得了!我都記不起來了我!拍拍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