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帥又酷的白大維帶領之下,我們看了整整一學期的Martin Scorsese(下學期是Woody Allen),從第一部《Mean Street/殘酷大街》與Robert De Niro的相遇以及他身為導演建立了個人日後風格的基石,到《Taxi Driver/計程車司機》、《New York, New York》、《Raging Bull》、《The King of Comedy》...再到《The Age of Innocence /純真年代》、《The Departed /神鬼無間》、《Shutter Island /隔離島》以及本篇主角《Hugo/雨果的冒險》,他執導數十部電影,每一個階段都有非凡的表現。3D電影從一開始大家戴上眼鏡之後都會試圖想抓住從螢幕跳出來的東西、驚呼著彷彿要被從螢幕衝出來的球或甚麼東西打中、再到開始覺得戴眼鏡好重、票這麼貴值得嗎...節節敗退的3D在Scoresese的手上復活了。3D因為本質的關係,受限於螢幕框,其實也就是攝影機的框,只要出框,人們的理智會立刻回應說:「這是假像」,於是視覺被沖擊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但在受限於框內的先天不足條件之下,攝影的運鏡仍然是能將這個時代最讓人驚呼的發展之一起死回生。從第一顆這麼流暢厲害的鏡頭開始,我們感受到Scoresese不凡的野心。和國片《Love/愛》第一顆一鏡到底不一樣的是,這顆鏡頭展現了3D的無限可能、好萊塢技術的無人能及、導演的行雲流水以及攝影師的充分發揮。好吧,這麼一說就會讓大家發現,我對《Love》那顆鏡頭雖然感到導演和攝影指導李屏賓大師的用心與企圖,卻不得不說那真是一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鏡頭,不管是場面調度、運鏡流暢度、甚至是那非常擾人的片頭上字方式,都讓我覺得...不提也罷。十分佩服他們的企圖心,但一切真的太刻意太...多了。好了不忍心再說了。

對,剛剛提到了場面調度,這也是導演功力立刻見高低的因素。一顆鏡頭的移動,畫面內所有的人事物都需要精心安排,應該是經過一萬次的腦中排練,以及燒錢燒時間的充分讓現場所有工作人員、所有演員知道自己要幹嘛並發揮到自己的十分力量,造就出一個值得後世稱頌的片段。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Touch of Evil/歷劫佳人》的這顆鏡頭。它既已成為經典,如果只是模仿,就很容易變成刻意的失敗。反之,用得好就會是一種致意,拍電影真難啊!(做人也是...又離題了。)

對於本片的劇情,其實我真的沒甚麼好說的。嚴格說起來,我認為它甚至還有點鬆散,會讓一般大眾覺得視覺很炫,但劇情好像沒甚麼特別值得一提的地方。但不得不說,並且是以一種真的不以此為傲的心情來說,這部電影是Martin Scoresese拍給所有電影人的一部情書。講「電影人」好像是認為自己站在某種高處與凡人不同,但我這裡的「電影人」只是很簡單的指「愛電影的人」。尤其是從電影的誕生開始愛起的人。有些人可能會用「底子」來形容這樣的人,但這樣一講很容易陷入學院派/街頭派這永遠沒有答案的戰爭,我們就休息一下別講這些好了。總而言之,Scoresese不僅明目張膽在這部電影裡置入許多黑白老電影之外,整個故事根本就是一個對電影大師梅利葉的致敬。非常精準又聰明的,對照當時世人公認第一部電影法國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帶給世人的震驚,Scoresese這部3D電影也帶來了相同的影響力,提醒大家3D還沒死,3D還有繼續深究的空間。以一名憤世嫉俗和滔滔不絕為名的導演來說,這部片說是他溫柔的情書一點也不為過吧。

這是黑澤明執導的《Dreams/夢》,Scoresese在裡面扮演了梵谷(Vincent Van Gough),一個滔滔不絕的梵谷。放這段其實也沒甚麼特別的用意,只是讓大家看一下Scoresese的樣子以及當代電影大師交流之下的火花。看到沒,我就是這麼會離題!

 

其實如果我有時間和腦力的話,我真的很希望好好的寫下去這篇文章,即使很容易陷入一種政治不正確的困境。雖然如此,我還是想發表一下電影之於我的意義。我認為電影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內容。我受不了一些自命不凡的「電影人」說「只要讓觀眾進戲院,劇情芭樂一點沒甚麼不好」。NO!我堅決的相信,一部形式與內容並重的電影才會是值得稱自己為電影的電影。(又在繞口令,只要一激動就很容易亂繞口令的網誌)我認為編劇應該推敲的是故事、邏輯、深度、強度,而不是因為要讓大家懂,所以寫出大家都可以預測到的劇情,或是以前看過兩萬次相當合裡的劇情。老闆說的好,《陣頭》的票房破三億,大家看的時候很感動,可是出來沒人記得誰是導演誰是演員。因為它空有在電影院裡面播放的軀殼,卻沒有電影的靈魂。一篇文章直接得罪現今台灣前二票房賣座之大片,我得罪人的功力不容小覷!求求你們了,電影之所以為電影,不應該只是順著把故事拍下去,是要琢磨深度,琢磨著手法,琢磨著每顆鏡頭所代表的語言,每句台詞所代表的意義。好啦,其實輕鬆一點看電影也沒甚麼不好,但即使是美國好萊塢每年不知道產出幾十幾百部的浪漫愛情劇,人家也是不斷在進步,不斷在發現更多新的可能,以及不斷試圖把故事的格局拍大。然後同時還要注意自己身為浪漫愛情劇,不能太枯燥。這點用心,我給《Love》一點credit,它畢竟試圖突破一些東西,也試圖展現一些不同,只是沒做好而已。(哇...寫完這篇文章,我真的覺得要隱匿江湖了,畢竟江湖上高手雲集,以及心眼小的老狐狸神出鬼沒,一不小心很容易被追殺,也許終身被軟禁也不一定,又離題了!)我想說的是,我心中有既定認為電影應該負載的意義和價值,甚至可能也已經有一個標準存在,但是不代表我會認為某種電影就是錯的,或是不該存在的。任何人都有存在的正確性,當然電影也是。所以我受不了的其實不是別人說電影應該怎麼樣,而是別人說電影應該怎麼樣才對才是絕對的真理,票房好的電影才是好電影,或是觀眾看得懂的電影才有意義。It's bullshit to me。不斷大聲嚷嚷著「戲」該怎麼拍才對的人,也很煩!有Hitchcock,也有Orson Welles,有楚浮、高達,也有拉斯馮提爾...不管甚麼流派和手法,沒有絕對的「對」和「應該」。(嗯,完蛋了,開始染上把寫東西當成一種喊話的平台的壞習慣了,雖然我不覺得我喊話的對象會看到...事情不該是這樣子的!)

然而,如果因為只是因為相信廣大性和包容性就不能做出一點微薄的評論,那好像也失去了一個人最珍貴之一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對,批判不等於批評。在理性與雖然不見得客觀但至少抽離情緒的條件之下,做出非針對性的分析稱之為批判,我是一個機車的批判者我非常承認,所以對於Fifi、Jo、Amy、Jerome...等等這些站在知識的金字塔頂端,在批判之餘仍然保有對人生的熱情、對社會的關懷、對正義的追求...然後還是以一種一點都不機車而且還非常謙虛和幽默的態度在處事,他們的批判還帶有滿滿的人生哲學,真的是兩百萬體投地!好啦,這段又完全離題之外,還不知道為什麼似乎讓我顯得更加機車,我承認機車,但絕不承認假掰。最討厭裝模作樣的人。

 

總而言之,熱愛著黑白老電影的電影人們,以及Martin Scoresese的粉絲們,這部片會帶來很預料之外的感動和驚奇。同時也會讓人再次反思一下電影的意義。(為了下結論而下結論沒錯)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