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沒有你.jpg

記得上次看《流浪神狗人》時,也對於導演陳芯宜編、導、剪的功力感到頗為佩服。大概是這三者對我而言都是深具難度的,所以當有一個人能扛起這三項艱鉅工作,我第一反應便是深深佩服。而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正如他所說的,是「他的孩子」,由他花費一年半、寫了七八次的劇本,再到種種選角、畫面、場面調度的安排,最後是流暢樸實的剪輯。我私心非常喜歡,可能也與我本身私心就很喜歡戴立忍作為演員的表現有點關係,但就編導這個角色,我相信他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

首先,關於這部片的運鏡攝影相當「沉穩」(引用座談會上某觀眾提到的詞),我想這一點我是贊同的。不過在此我想用電影美學上的畫面與藝術作一些連結;這部片以黑白片的形式來表現,是一種還蠻不錯的方式。原因有三,其一,如同史蒂芬史匹柏拍攝《辛德勒的名單》時選用以黑白片來表現的效果一樣,對於某些太過「殘忍」、太過「寫實」的畫面,用黑與白可以簡之、化之,對於這種「真實事件」的呈現來說,顏色在某種程度來說是多餘的;其二,黑與白所展現的視覺美感營造出一種憂傷、黯淡的氣氛,也許導演在此為自己的立場下了註腳,也許沒有,不過這樣的氣氛透過黑白二元的顏色才能濃濃的散發出來;其三,黑白對映到社會底層的生活是一種蠻婉轉也蠻細膩的方式。如果今天武雄和妹仔的家是彩色的,那麼我們看見的可能是髒兮兮的房子、血肉模糊的魚,注意力很容易就被視覺上的不舒服給拉走,就像《香水》片頭用視覺呈現巴黎的惡臭一樣,我們便不會投入在角色、在故事當中了。

然而,雖然這部片是黑白片,但卻沒有我對於黑白片既定印象中那種「光影」細緻變化的樣子,到比較像是平塗式的黑與白。現在現學現賣一下,上學期修了《台灣美術史》對於台灣印象派有點接觸,雖然藝術是個永無止盡的討論,所以我在此並沒有要直接下甚麼評論,但就台灣風格的印象派來說,相較於法國印象派對於光影變化那種極為細緻的描繪,台灣的畫家似乎比較忽略那一部份。也許是因為台灣在日治時期能直接學得法國印象派的技法實屬不易,但因為這種歷史的背景,也意外造就了台灣印象派開創了與法國印象派有別的風格。而《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相較於美國好萊塢經典老片的那種黑白來說,倒是頗為符合了我對於台灣藝術的印象。這一點可能是偶然,但這個偶然讓我覺得《不能沒有你》更為加分。

以內容來說,劇情安排走向不算起伏太大,原則上還是維持了電影語言上有名的Freytag金字塔手法:從「鋪陳(exposition)」、「劇情升高(rising)」、「高潮及轉戾點(climax and crisis)」、「劇情減弱(falling action)」及「結局、善後(end、resolution)」。就改編真實事件的劇本來說,這樣的安排已經足夠。其中我特別喜歡也是身為導演、這次第一次演出的陳文彬的表現。他的可塑性真的很高,從片子在"rising"的部分,他活生生就是一個流浪漢的形象。但到了"falling action"的部分,他儼然變成一位有男人味的正港男子漢...服裝和造型小小改變一下,整個人的氣息就變了,真的是很不錯!而小妹妹趙祐萱的演出也還不錯,(先以老百姓身分吶喊一下,想當年我和她一樣年紀的時候也是那麼瘦那麼可愛阿...)她略帶黑眼圈疲倦的眼睛和緊緊抱著爸爸不肯下車的那一幕,都很感動我。我最喜歡武雄從水底下往上看妹仔趴在岸邊凝視的那幾個鏡頭。一來是因為pov式的鏡頭讓我將自身投射在武雄之外,這對父女的關係和感情就用這顆鏡頭牢固的連接起來了。實為真摯又不做作的一幕。

 

寫了這麼多很電影研究式打官腔的話,不免還是要講一下心裡的感動。「親情」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主題,在這邊我也不用多說自己的背景還是甚麼,只是這種天性使然的愛一直使我很著迷。很難想像為什麼愛會出於自然和本能,能夠愛到狂烈地寧可兩人一起跳橋,但也能愛到自己默默到各間小學守候等待;這種愛也許不及愛情一樣讓人上癮讓人昏頭,也許也不及友情那般有趣、歡樂,但咱們漢家子弟靠著「親情」淵流五千年,這般細水長流、綿綿不絕的愛真的是架起了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本。而李武雄和張玉婷這對父女的愛,成功樸實地打動了我,我相信也會打動還沒看過的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