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 & Julia.jpg

 

對於Blog盛行的這個年代來說,被人閱讀變得是件容易的事情了。相較於Meryl Streep所演的Julia在1950年代所遭遇到出書的困境,現代由Amy Adams飾演的Julie似乎幸運多了。當然,故事的起點在於她一事無成的生活,而最後的成功與其說是麻雀變鳳凰,不如說她是一步一腳印地實踐最初發下的宏願,而成功隨之而來罷了。她寫Blog的過程也讓我想起我寫Blog時的心境...,雖然我寫真的是漫無目的地亂寫,包含許多murmur和whining,可能三不五時寫些甚至稱不上是影評的電影心得,然後我又刻意不是很想讓身邊的周遭朋友或是認識的人知道這裡,所以人氣低迷之外,通常也沒甚麼回響。即使我的出發點與Julie的並不相同,但有時想想也的確覺得不知道自己在幹嘛。說要把這裡改成全部都是影評的話,我好像沒那個能耐;但不這麼做的話,這個Blog真的只是一個浪費時間的地方嗎。這又牽扯到所謂的Blog究竟是否應該讓別人看到,或著更精確的說,寫作這件事情,究竟應該是寫給自己還是寫給大眾的呢?中國文學裡的「文以載道」可能會傾向於寫作必須對大眾負責這一方,但西方的Emily Dickinson偉大女詩人寫作就是窩起來寫,雖然她的名聲當然還是來自於作品日後的公開,但她的例子還是沒有完全支持「大眾」那一方。我也認識寫得很好很棒的人,但把自己的Blog巧妙地藏在廣大網際網路中的一小隅,連google大神都請不出她來;相反地,我也會偶爾收看一些我完全不認識、純粹出自於崇拜他/她的文字而去拜訪的Blog。現在台灣也很多人從部落格走向出版業,從經營部落格(廣告收益)到真的出書,雖然我一直不是很了解現在台灣出版業的情況,但甚麼樣的書都有自己的族群會買,而部落格作家的好處就是他們通常已經有固定的一群讀者,似乎出書是真的可以帶來大筆收益的。(像知名「部落格天后」彎彎小姐第一本書的版稅就足以讓她邁入百萬富翁的行列)

好吧,上一大段只是做為一個業餘至極、寫東西的人(還不敢自稱是作家)一點小小抱怨。接著講回電影吧。首先,這部電影給我很深刻的感覺就是那種前人與後人在不同的時空之中,卻因為身境心境相同而有所相通;像是以前讀古代的詩詞時,也偶有詠嘆古今相通的作品,《Julie & Julia/美味關係》彷彿也是在說著這麼一件事情。從不停的交叉、跳接當中,兩條故事線的主角們不停的重疊著、前進著,於是它的副標題是"Based on Two True Stories",因為她們並未真的面對面見過,而是透過食譜、做菜時的心境和處境而心靈相通。基本上它是兩個故事,但因為重疊性而讓這兩個人的人生交織出一個格局更大更吸引人的故事。

對於電影裡Meryl Streep的口音必須先給一個讚,影后就是影后,從costume到整個人的樣子和氣息,就是活脫脫一個不同的人啊。得到金球獎最佳喜劇女演員真是一點也不為過。不過,雖說如此,我還是有點疑惑為什麼Julia是這種口音...她不是道道地地的美國人嗎...但看她的影片似乎就是如此。所以梅姨只是寫實地詮釋她而已。而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穿著Prada的惡魔》前上司-下屬的Meryl Streep和Stanley Tucci再度搭擋成為夫妻,雖然有點不習慣,但還是只能接受啊...不過!劇中兩對夫妻的角色真的是羨煞人!完全符合我對於愛情、關係(relationship)的期待和想像。當然,這種是可遇不可求,但就是有這樣美好的例子才能讓一些身處於很糟糕關係的女/男性友人們醒醒腦,不要想說自己得不到更好的就甘於一個基本上很爛的(或是不適合)的對象。也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相知、相愛的感情,讓本片增加一些溫暖、感人的元素。如果一整部片都在講做菜時遇到的處境和困境,我想應該就列入記錄片類型比較適合了。

基本上現在夜很深,甚至可以說是日很淺的地步...所以我真的是有點在亂打。好吧,既然如此,我也不能怪罪人氣低迷或是沒人回響這件事情了...。最後再講一下本片的導演Nora Ephron是個非常擅長浪漫喜劇的導演,導過許多堪稱經典的浪漫喜劇像是《當哈利碰上莎莉 When Harry Met Sally》《西雅圖夜未眠 Sleepless In Seattle》《電子情書 You've Got Mail》...等等。雖然其中也有一部奇怪的《神仙家庭 Bewitched,但前三部真的是必看的、美國浪漫愛情經典的、永遠可以從裡面quote出很多對白的經經經典典典電影。

最最後,quote電影裡很重要又很美的一句話:「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 the breath to my life.」然後順帶一提,butter真的很好吃,是說美式那種一條條的那種...真的好。好。吃。在美國的食物,除了Brownie之外,就是鹹奶油和用butter炒的一些家常菜讓我懷念而已了...。(其實還有紐約的牛排以及波士頓的龍蝦和披薩...)完全贊同Julie所說的,關於butter這件事情。

最後的最後,原作者Julie Powell比起Amy Adams其實是個更叛逆更憤世嫉俗的大都會女性,Amy Adams雖然在本片演技其實還不錯,但她的形象和樣子還是很容易走一走就回到乖女孩和有點楚楚可憐的感覺。而原作者在寫她的blog的時候,似乎是真的用了很多f word,也不像電影裡選出的那些文章好像讓她全然是Julia的崇拜者(意思是,她寫blog的時候似乎也有一些篇幅是在murmur和whining關於法國菜的難搞以及自己有多慘)。但這樣才更符合現代,也更真實囉。呵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