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hinist.jpg

必須承認,其實我原本根本不知道這部片子。今天去107電影院是為了要看《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但沒注意到原來今天播得不是那部,院外的海報和種種的一切讓我們沒驚覺到我們正開始了一個美麗的錯誤,於是,我們就進去了,然後開始看起了這部《The Machinist,克里斯汀貝爾之黑暗時刻》,在此特別說明一下,由於我當下一直在懷疑是否看錯了,所以有些地方可能會遺漏調或解讀嚴重錯誤,請見諒。

首先,在opening credit(片頭名單)開始跑的時候,我就看見Christian Bale的大名,當然,看過蝙蝠俠怎麼可能忘懷他的霸氣和神勇,所以即使名單上沒有Brad Pitt我也還算是期待地繼續等著。整部片的基調早在opening credit的時候就架構完整了,打光打得很暗,視覺上有一種冷峻的感覺,空間設計上觀感也都格外的冰冷。在這樣的場景之中,一個瘦得很誇張的男子開始做起一連串詭異的行為。從包覆看起來似乎是屍體的東西、開車到碼頭、意圖棄屍到海裡、屍體沒丟好卡住、用腳把屍體踹下去...到最後,有人問了他一句「Who are you?」

此時,導演使用蠻常見的手法:倒敘,只是在處理上並沒有很明顯得要讓我們在第一時間察覺。他身處於一個應召女郎、餐廳的服務生、還有危險性高的機械師工作這三者之中,鏡頭不停特寫1:30,彷彿在很強烈的提醒著我們甚麼。而片中種種場景和情節,也都和最後的結局一一相連上。雖然,我個人認為大家看到一半的時候,大概就會知道怎麼回事了,不過,在此我也不多做敘述以免破壞觀賞心情。

 

Machinist-picture2.jpg

很明顯的close form電影,尤其在打光和攝影的美學上,感覺和一般電影很不一樣。在這張停車場的extreme long shot中,我們甚至可以看見天空被很明顯的分成兩部分。差不多五分之四的天空都被又厚又重的烏雲覆蓋,主角Trevor正走向暴風雨的那端而不自知;那被壓縮得極小部分的白雲,看起來就像要被未知的黑暗給吞噬了。也許台灣片名譯作《黑暗時刻》就是來自於這樣的視覺感吧。講到視覺感,當然得提提這部片重要的噱頭就是-Christian Bale為了此戲減重30公斤,他在這部電影裡完全就是個瘦皮猴,是瘦到噁心的那種。我相信導演若是不相信視覺指示了人腦如何去感覺和判斷,他不會把Trevor設計成如此一個極端的形象。

Machinist-picture.jpg    Machinist-picture3.jpg 

想像不到他會是蝙蝠俠吧!據說他拍完這部電影,馬上又得吃回原本的體重,還得狂練肌肉,才能去試鏡蝙蝠俠。不得不說這真是非常敬業的演員!

 

除了視覺上導演強烈的投注一些手段之外,這部片的片名也頗有意思的。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覺得電影的片名常常透露了許多玄機。《The Machinist》除了透露出「機械師」、「技工」的訊息之外,它還告訴了我們甚麼?一個機械技師的工作,除了高危險性(一不小心就斷手斷腳的,這點我們可以在Ivan和Miller身上看到),他還透露出某種階級或是身分的訊息。在片中,當老闆把Trevor找去辦公室的時候,他還問「我是不是需要工會的人陪同再進來才對?」顯示出資本家與無產階級之間某種緊張的關係。這點對於本片又有甚麼重要性呢?在片中的應召女郎、機場餐廳的女服務生,和Trevor三人有一種奇妙的連繫,但在此因為不想透露太多劇情,所以沒辦法解析的清楚點;總之,在他們三者之中,尤其是Trevor和女服務生Marie之間,這樣一種勞動、辛苦的工作,巧妙地讓他們連結在一起。

Trevor由於失眠太久,久到很多事情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正是我說觀眾大概很快就可以猜出到底是怎麼回事之因,也因為如此,我認為做為一部懸疑片(但其實把電影分成類型genre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此片表現得還不盡完美。在看這部片的當下,我會出現一種「說完了沒」的感覺,一方面可能是我以為Brad Pitt等一下就會出現怎麼還不快出現,另一方面則是在鋪陳上已經顯得過於冗長了。當然,看到最後還是會有點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而電影又結束於一種很中性的立場。沒有好、也沒有壞,彷彿它並不打算教訓我們甚麼。只是一切回到一種極度簡單和乾淨的狀態,而主角終於漸漸闔上他過於乏累的眼皮。看完是有點欣慰的,雖然沉重(我個人認為沉重來自於整部片的顏色和美學角度而非劇情上的走向),但是還算樂觀吧!

 

講完電影了。不得不說...電影研究的學者真的太厲害,我只不過初嘗寫些和一般觀後心得不太一樣的文章,就寫得唏哩呼嚕亂七八糟了,更遑論要寫些甚麼批判性、解析性的影評了...。我本身也並不期許自己能達到如此地步,只希望寫得東西還算恰當還算好看就好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