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席之地.jpg

 

即使在看過這麼多熱門的、號稱復甦台灣國片的一些電影之後,《流浪神狗人》仍是我心中最佳國片的Top 3之一。在這邊也不妨直說,我個人鍾愛的台灣電影之三便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藍色大門》以及《流浪神狗人》。由於在下個性十分優柔寡斷,所以每次要做出甚麼抉擇總是得經過一番掙扎,過後甚至還是做不出任何決定;但「台灣電影」對我而言定義的範圍縮小許多,就是台灣導演、台灣演員、取材、故事發生在台灣的電影。於是像是《可可西里》這種逢人就推薦的電影仍不能算是我鍾愛的「台灣電影」。

好,為什麼一篇在寫《一席之地》的文章前面要鋪陳那麼多提及我到底有多鐘愛《流浪神狗人》,而我甚至並沒有寫一篇《流浪神狗人》的文章呢?原因出自於《一席之地》的監製-陳芯宜。雖然我也只看過她所導演的《流浪神狗人》,但由於有幸在林文淇教授的邀請之下與她面對面來場座談會,對她便產生一種比較沒那麼遙不可及的感覺。大部分的導演總是給人一種距離感,也許只是因為我是平民老百姓,導演們根本對我這樣的業餘者不感興趣,但陳芯宜導演在那場座談會中所細心、正面回答了許多來自台下並不特別厲害的問題,最後甚至接受了我們一群鼓起勇氣的學生留電話給她(希望可以參與電影製作)。她是個相當精彩的人,有許多特別的經歷和作品;而《一席之地》即使是樓一安導演的作品,讓人看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想到她在這部作品中的影響力。

 

讚頌完了之後,回到電影本身。

一直以來我還蠻有意無意地去避免所謂關於「搖滾樂」的電影。原因可能連我自己都不清楚,但我姑且寫下我自己意識到的層面。在我高中的時候,我也玩過樂團。當然,我們就只是copy別人的歌而已,並非是所謂的創作團。即使如此,我還是深以那段經歷為傲。上了大學之後,每當我身邊出現一些自稱「rocker」或是不停大鳴大放自己有多愛搖滾樂的人,在我心中都會浮起一些以前的回憶。那些回憶對我來說是段非常美好的時光,但同時也提醒了現在的自己有多麼平庸。別誤會,我並不是認為當時的自己有多不凡;是當時能夠非常白目、眼界非常狹小、思想非常膚淺卻又可以自得其樂、一群人追求一種很單純的感覺,對於那樣的自己,我自認為相當青春。也許是我一直以來對青春有太多幻想和期待,所以能和它沾上一點邊的東西我都能回味許久。上了大學之後,我很少再碰吉他了,當然還是維持聽音樂的喜好,甚至耳朵變得開了許多,不再是以前那個只認為metal很屌其他音樂都是廢物的白癡少女,但想起自己當初對音樂的願景還是會有點遺憾。

結果還是沒回到電影本身。

即使如此,我最後還是看了《一席之地》,一部其實不只是搖滾樂的電影。劇情由兩大路線平行交錯:音樂界的莫子和凱西、生死界的林師傅一家人。不得不提到,小剛未免太遲鈍了吧,雖然很可愛,但要是我和他對話,我可能會很失控...。哈哈哈。兩組人馬的劇情交錯著,當然也需要被巧妙的銜接起來,否則就失去了平行劇情的意義。對於莫子那條路線的劇情,我在看的同時,心中也浮現一些畫面。以前高中還熱愛metal的時期,也去看過一些地下樂團的表演。人總是少得可憐(metal樂團),場地總是煙霧瀰漫、酒味濃厚,時間總是非常非常晚以至於我總是不能看到最後。當時沒想過太多,只以為搞音樂就是這樣子,但後來想想才發現也許真的是現實考量,也許是一直以來漸漸演變成這樣子的情況,進而變成一種顯於外在的形象。而我相當不喜歡搖滾或著是其他類型的音樂,總要依靠某種「形象」做為一種傳達方式;像是吸大麻、抽菸、搞上groupie就是等於搖滾樂手,所以在劇中凱西問了一句「形象?我都不知道我是甚麼形象了」的時候,我倍感認同!為什麼會有人自稱自己是rocker我現在還不懂,真正的rocker根本不care自己是不是rocker,就像在《Wild Hogs/荒野大鑣客》裡面那群自命不凡的哈雷族追殺John Travolta一干人時所控訴他們是群poser的時候,那群自命不凡的人其實才是真正的poser,因為John Travolta他們只是想騎哈雷而已,並不是在追求騎哈雷之外的形象。Rocker也是一樣,追求的應該是音樂、表演,而不是自己究竟是不是rocker,然後在抽菸喝酒時認為自己更像rocker了。

抱怨了一下之後,結論是,莫子和凱西的故事有深得我心。而且對於劇中他們兩位音樂的風格差異所得到的回響不同,這一點也頗富趣味。在台灣,樂團或著創作型歌手適合走的路線,以往是只有所謂的「流行樂」,但大概從我高中開始,陳綺貞、張懸...等等的所謂清新女聲漸漸出頭了,雖然她們比起檯面上的女歌手來說仍是低調和硬地(Indie)一點,但她們扎扎實實吸引到了一群聽眾,那群聽眾的喜好也很容易被臆測...。簡單的說(不負責任的說),喜歡陳綺貞的通常也會喜歡盧廣仲,喜歡盧廣仲的大概就不會喜歡閃靈、濁水溪公社。漸漸地,台灣的樂迷們開始也愈來愈族群化,唱片公司發片時大概會鎖定特定族群,而他們的用語可能就是「凱西的唱片,我們鎖定的族群就是喜歡陳綺貞的那群」(我幻想的)。那麼,莫子那群樂迷呢?比較起來,他們的曲風更冷僻、所想表達的東西更深沉,大部分的人聽音樂追求的是好聽,不是被教訓或是學習到甚麼人生哲哩,但堅持的樂手-就像莫子一樣-總是會繼續堅持,然後落得潦倒而終;或是聰明一點的,大概就會靠一些外快來養活自己,同時又維持自己的理念。所以直到莫子死了之後,畫面上才漸漸出現他得到很高的評價的現象。這跟藝術史上幾位知名畫家一樣,生的時候畫賣不出去,終於撐不下去死了之後,畫突然變成無價之寶。藝術史老師說,這一切都是炒作。本來藝術品市場就是會被炒作,這個道理又跟房地產一樣,大家都聽過「炒地皮賺大錢」的道理吧。所以,當莫子的音樂和死亡開始被炒作的時候,聰明的凱西也待不下去了。

一席之地2.jpg

這是莫子的「一席之地」。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這真的是他的一席之地。這個畫面是我認為這部片裡面最巧妙的一個關鍵。

 

那林師傅路線的劇情呢?坦白說,我覺得蠻好看的,但除了美術令人驚艷之外,我也想不到有甚麼別的點可以講了。大概就是描繪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生問題,錢啊、病痛啊、死亡啊,但比較值得一提的大概是陸亦靜飾演的媽媽會和鬼魂聊天的劇情吧。生與死之間的交流,聊得東西仍是亡者所牽掛仍然在世的人們。正因為人生在世有太多煩惱,即使到自己肉體死之後,靈魂仍然被纏繞著。這樣也回應了所謂「一了百了」的想像。也不禁讓人思考,那莫子的靈魂呢?如此堅持音樂、板著一張臉面對那些商業啊、行銷啊、假像啊的莫子,死了之後能得到真正的安息嗎?「一奮而下的抗議之聲」這標語下得多麼帥氣,背後藏得仍是鎖定了某些族群的種種商業行為。真正在乎莫子、在乎他的音樂的人,會是誰呢?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我大概了解為什麼我一直排斥去學一些企管啊、行銷的東西了。當然不是要說我自己很酷還是甚麼的,只是對於那些虛假、操弄人心的行為,我還是被英文系保護著去冷眼旁觀比較好。

 

最後,老百姓心得,莫子儀好帥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