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Fiction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modern times.jpg

好吧。首先,誠品是不是有在主打這本書,我真的不知道。只是上次去拜訪當時在那裡工作、現已離職的朋友時,看到它占據了頗大一個角落。其實我幾乎不會在誠品購書,因為有博客來和母親這個絕招,當然是能省則省啊!(又沒人性了...)

那為什麼我要講說誠品主打呢?可能是那位「當時在那裡工作、現已離職的朋友」有稍微洩漏誠品在選主打書時的觀念,讓我覺得...也沒特別厲害嘛,哈哈。如果一本已經很暢銷的書、或是一位已經很暢銷的作家,那去主打這本書、這個作家時的心情到底應該是甚麼呢?是「這本書真的非常非常好,拜託你們看一下好不好!」還是說「全世界都在看這本書,所以你也一定要看!」又或著是「大家都說好,不跟著說好,顯得我好像沒眼光一樣,所以你們就看吧!」

如果現在我說,舉出誠品做為例子,是因為我想借用「誠品」這樣一個文藝界(書店界?)的龍頭來展示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巨大系統」、「科層制」...是不是有點牽強?其實我說,一開始敲下鍵盤的時候,我還真的沒想這麼多。哈哈。

 

在這本書的後記伊坂也有說到這本書和《Golden Slumbers 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之中的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相似,就是和這種「巨大」、「國家機器」奮鬥的情節以及主角們產生的感想和領悟吧。不過兩本書的切入角度是還蠻不同的,《Golden Slumbers 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比較是主角被追著、壓著...直到我們讀者慢慢察覺事情的格局愈來愈大;而《Modern Times 摩登時代》則比較像是主角主動去挖掘去追著這個事件,我們讀者則「應該」在偏早的時候...就慢慢能猜出個大概了吧。

這本書給我的懸疑感並不如上一本那麼重,主角們個性的塑造是還不錯,可是也不如上一本那麼鮮明。至於情節方面,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本書原是「連載小說」的模式,所以比起來真的像是56篇短篇小說,沒有那麼連貫,也沒有那麼細膩。「連載」這個模式,不管是小說、漫畫、電視劇...,都有一個很方便卻很惱人的問題,那就是「重複」。其實本質也許是極為貼心的設計,深怕讀者忘記之前發生甚麼事情,所以前情提要一下;只是像《Modern Times 摩登時代》這樣的例子,它的前情提要就出現在主角的自述或是主角間的對白,不停的使用「這使我想起了.......」這類的方式。身為一個比較喜歡長篇小說的讀者,在我看來,這是有點偷懶又會產生負面影響的模式,真心希望伊坂幸太郎不要再這樣,哈哈哈,話說得好重!

回到這本書的心得,這本書由於我個人邊讀的時候就邊覺得「我沒那麼喜歡」,所以大概沒辦法多說很多好話。不過,一直覺得我的人生和伊坂書中在講的事情常常有偶然或巧合性的吻合,這件事還是存在的。例如,這本書最大最用力的啟示,大概就是希望人群不要走入虛無主義,好的事情,即使再小再少,做就對了。沒錯,這和我從虛無主義中醒來之後的體悟,又默默地不謀而合了。好吧,也許只是我想太多,只是認真想想的話,這個世界真的以一種很隱晦但很全面的方式連繫運作著,世界是巨大的,層層建築出來的階級分類也是巨大的,活在巨大體系裡面的人類是渺小的,但渺小又怎樣?巨大的東西就繼續巨大下去吧,渺小的東西仍然渺小;巨大和渺小也許是相反詞,但誰說它們因著生來的本質不同就一定得是敵人?

也就是說,很多事情一直深耕下去,就會愈來愈覺得無所謂了。這世界上的「多數」永遠都是多數,一直這樣追究到底,就會開始覺得,那就算了。可是如果每件事情還真的就讓它這樣算了,那人類珍貴的靈魂也將跟著「算了」,全部變成剛硬冰冷的螺絲,繼續維持著巨大世界的運轉,卻通通沒了靈魂。所以,你要當哪種?你有這種勇氣嗎?

 

 

非常造作的收尾,我打完字都手軟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在讀村上春樹作品的我,昨天深夜終於讀完《尋羊冒險記》。這本書前前後後花了快一個月才讀完,並不是因為它不引人入勝,相反地,書中情節架構蠻複雜也蠻有趣的。不過,也許是因為村上描寫細節的能力太強,於是我常常深陷在字裡行間之中而暫時無法繼續前進。

整個小說裡面保有了《1973年的彈珠玩具》中帶有非現實、奇幻感的元素,大概以「羊」為中心、愈向圓的外圍就愈加寫實,到圓的盡頭就彷彿任何一般人的生活一樣那麼真實。不過,「羊」和「羊男」以及那不可思議的風景還是將我們拉回一種相當抽離的空間之外。在略帶奇幻的氛圍之中,人的感覺和情緒卻仍是那麼實實在在的;主角「我」與老鼠之間那種隱隱約約的牽絆,和最後的結束,都非常令人揪心啊。我雖早已認知到「人是孤獨的」這樣的道理,但能夠看清自己「真的是孤獨的」還是最近的事。老鼠的離開似乎對「我」沒有造成太多影響,他們二人之間連繫的線索也那麼薄弱,但在最後「我」發現了真相的時候、發現老鼠儘管知道「我」會來到這裡還是決定自殺的時候,仍然感到這一輩子從未感受到過的生氣,那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所謂真正的軟弱是和真正的堅強一樣稀有的東西喲。
一種對於不斷被黑暗拉進去的軟弱你是不會瞭解的。」老鼠說。

老鼠對於軟弱的自白也字字敲擊著我的心,我一邊看著、佩服著老鼠的透徹,也一邊無法抽離那樣的黑暗。我也是那麼軟弱的,卻總是盲目地希望自己還可以堅強。

「雖然如此,我還是被打敗了。我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我無法用語言來說明。那就好比把一切都吞進去的坩鍋一樣。美得讓人發暈,而且邪惡得令人討厭。如果身體被埋進裡面,一切就消失了。意識也好、價值觀也好、感情也好、痛苦也好,一切都消失了。很接近所有生命根源出現於宇宙中的一點時的"物力論"一樣的東西。」

大概就是這樣子吧。

 

《尋羊冒險記》是村上第三本長篇小說,通常也被認為是第一本比較有規模的長篇小說,因為前兩本《聽風的歌》和《1973年的彈珠玩具》在篇幅上字數較少、在結構上也比較輕巧,尚被認為是一個偉大作家的摸索期。這三本也被認為是「我」與老鼠的三部曲,而作為一個三部曲的結尾,《尋羊冒險記》是一個很有力度和深度的作品。

我還是村上新手,所以也無法講出甚麼村上作品裡面的關懷或是主題之類的觀察,不過反資本主義、反法西斯還是一個蠻吃重的元素吧。「我」的語調還是那麼淡漠,還是會給人一種隔著被雨水淋濕的透明玻璃去看這些角色的感覺。有點清楚,但那種清楚是疏離的、是遙遠的;隔著雨滴看到的,也是微微扭曲的、如同暈開的染料一樣不整齊的。另外,村上的比喻常常太貼切太厲害,有時候會令我立刻抽離閱讀的情緒而得先停下來佩服一下,印象還很深的是

「可怕的安靜。連風的聲音都被這廣大的樹林吞沒了......鳥消失無蹤之後,沉默就像柔軟的果凍一樣把那縫隙填滿......除了鳥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劃破沉默。」(頁260)

沉默與果凍,誰想得到呢?至少我是想不到的。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挪威的森林.jpg

我的版本下集書皮更黑了點,不知道是電腦色差還是我買到的是再新一點的版本?Anyway,這其實不重要,呵呵。

ノルウェイの森.jpg

日文版書皮跟台灣中文版差不多,簡潔有力,顏色卻又如此飽和對比。

Norwegian Wood.jpg 

各國書皮版本請看這裡:http://www.exorcising-ghosts.co.uk/norwegianwood.html

我又要做出一番坦白,我承認,我以前覺得總是把村上春樹掛在嘴邊的人太多了,多到令我厭煩,所以我一直不怎麼有動力要去碰觸他的作品。另外,他的作品太多了,多到讓我對他有種「暢銷作家的作品內容好像都差不多」的刻板印象,所以再一次削減我想去閱讀他作品的動力。

但前陣子我開始了比較透徹的披頭四之旅-2009年重新發行他們的十六張專輯,聽到《 Norwegian Wood/挪威的森林》之後真的很喜歡,又恰巧看到陳英雄要翻拍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的新聞,然後又很巧地不知道從何處連到一篇文章在討論「挪威的森林」翻譯上的謬誤以及將錯就錯之後一連串的效應。裡面對於村上春樹的這部作品也提及不少,於是我便在一股衝動之下直接去博客來下訂;當然,一如往常,還是要我母親去取貨,哈哈哈。

 

上一篇在寫的時候雖然已經看完,但並不打算寫些甚麼,所以單純想分享一下這首音樂就放入了。然而,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後勁有點太強,於是還是敲起鍵盤試著記錄一下。

村上在後記裡提到,這部作品他基本上是在南歐完成的,主要搭配的是披頭四的音樂。這影響了這部作品多少,沒有人能肯定的說,但是故事裡不斷彈唱的披頭四樂曲,好像與現實生活裡仍然不死的披頭四相互唱和著,《挪威的森林》彷彿也有這麼一種不死的卓越性。它已經的確凌駕於村上春樹個人之上了。當然,我不是一個村上春樹的專家,尤其我的村上入門書就是選了這本據說最不像他的風格的作品。一部戀愛小說,他如此說。而在我知道為數不多的日本作家當中,白石一文也是一位可以悄悄地被歸類在「戀愛小說」類別裡的作家,而且要強調,是「男人觀點」的戀愛小說。

 

而就我一位剛讀村上春樹的新手來看,他和白石一文仍是相當不同的。不 管是敘述上、語氣上、關注的焦點上...給我的感覺都是相當不同的。當然,翻譯也許可以影響一些感覺,因為不論是怎麼讀,感覺都還是很「日本」,讀了幾句就可以感覺得到這是日本小說。用國籍分類大概是比較不容易出錯的方法吧。雖然我提到了白石一文,但是我也不打算將他們二位做甚麼比較,我何德何能啊!哈哈。

《挪威的森林》便是那種雖然闔上了書本,心裡腦裡都還會趁著空檔拿出來回味一下的作品。先說點老百姓的觀點,我想渡邊可能有種掃把星的特質,為何他身邊的人總是不斷死去,而且都是自殺。哈哈,當然,這一點被我用老百姓的觀點說出來好像變得很荒謬和俗氣,也許在甚麼學者或是專家筆下寫出來會變成一種社會的投影或是人性的牽扯之類的。我想表達的是,在一個朋友們常常以自殺作為結束生命的方式的主角渡邊身上,我們看見不斷被迫面對生與死的痛苦和壓抑。主角,一如往常,仍是給我一種冷漠、隔絕的氣息,而他所愛著的人也一如往常是個解不開的謎團。幾乎每一個人寫到《挪威的森林》都會引用的一句話:「Kizuki 死的時候讓我學會了一件事那就是死並不是生的對極存在,死是本來就包含在我這個存在之中了。」這句有名的話的確有令人思考的空間。

其實在白石一文的《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之中也談到許多生死的討論,當然,在此我沒有要討論的意思(那幹嘛一直拿出來講!)。村上處理這一部份的時候,在主角敘述當中,不曉得為什麼有一種很透明的感覺;彷彿看到腦海中出現了主角凝視著某處,淺景深的畫面讓人看不出主角身處何處,卻又隱隱約約有些色塊相互交疊鋪在背景上,主角此時以一種抽離情緒的方式,不疾不徐、聽來並不堅定卻有點勇敢的語氣講出了這句話。這只是我的想像,但渡邊此時在我心中已然是位很優雅的人;可以說是優雅,也可以說是冷漠。不曉得為什麼,我目前所接觸到的日本作家當中,主角往往都是給我這樣的感覺-冷漠、疏離、專注於自我、似乎並不主動與外界交互作用、讀很多書的、聽很多音樂的、在心裡想很多事的...彷彿有塊模板,人人都是這樣刻造出來的,只是手工總是會有細節上的不同。我曉得我這樣講可能是一種不敬,我也曉得我讀書需要重複的讀才能讀出手工的細膩和不同之處,但是人物的共同特質並不困擾我,我反而認為這是一項很有趣的巧合,或該說是偶然?

如同村上的作者介紹理所寫的「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都市感」也許正是答案之一,恰巧我所讀的幾乎都是發生在當代都市的故事。雖然書中世界與現實世界不可混淆,但我不得不再感嘆一次,是我居住的都市太小,或是我真的太封閉太遲鈍,我從未自發性的感受到這些日本作家中的「都市感」。有時候坐公車經過一些台北的綠意盎然,搭配上溫暖和煦的陽光,我會認為台北是座美麗的都市;但往來於路上的行人,在我的想像當中,他們可能過著很奇特的日子,我卻感受不到像故事裡主角們散發出來的那種氣息。其實這也單純是我個人想像,也無關優劣,只是對於無法切身體會到小說中所描繪出來的那幅景象感到有點可惜罷了。

《挪威的森林》也觸及到所謂政治的議題,右翼左翼的問題是永遠討論不完的。反法西斯的男主角渡邊諷刺著那些喊著罷課、最後怕被當又乖乖回去上課的「領導者」們,以「不想點名就故意不被點到名」作為反抗體制的小小抗議。乍看之下他是平凡的,但也是相當個人的。他不溶於大眾,他是突出的,卻以一種安全的樣子覆蓋住。在綠出現時,她不斷的說「你這樣子講話真有趣」之類的話,她很快的突破了那層掩蓋,看出了他的不同。這大概是戀愛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元素吧。

問每個讀過《挪威的森林》的人,哪一段你最喜歡,大概每個人都能講出很不一樣的答案,或著是很不一樣的多段答案。我目前尚且無法說出我最「喜歡」的片段,因為我只讀了一次,這樣是不夠謹慎的。但目前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直子自殺之後,玲子到東京找渡邊的那一段。我不曉得是直子的死令我印象深刻,還是渡邊和玲子四次的性愛,也或許是結局將至了不自覺就是會特別深刻...但那一段的畫面和音樂都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事實上,我這篇網誌所放的音樂也都是那晚她們所彈唱的。

渡邊和直子、渡邊和玲子、渡邊和綠是三種很不相同的關係,其中人人都是糾結著,除了綠之外。綠在這部作品中,比較像是渡邊額外生出的支線劇情,當然,她不是比較不重要的劇情;支線劇情在這裡意思是旁支、分開、關係簡單一點的意思。好像只有綠才是渡邊真正自己所擁有的。和直子之間永遠都有Kizuki,和玲子之間也永遠都有直子,其他像是永澤、初美都是一種處於三角的連繫。只有綠,是簡單的;只是對於渡邊-習慣於專注在自我身上的渡邊-而言,這份簡單是無法真的得來這麼容易的。腦海中總是不斷想著、陷著,心中牽掛的和遺失的,形成一種拉扯,在這拉扯之中,他不敢也不能真的這麼簡單。

這部作品我並不特別覺得「救贖」是描寫的重點,所以也不想將綠說成是渡邊的「救贖」。

最後放上《Hey Jude》,這是一首撫慰人心的歌,在John Lennon和第一任妻子離婚時,Paul McCartney和John Lennon寫給Julian Lennon(John Lennon和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兒子)。這是一首安慰和鼓勵的歌,也應該是首快樂的歌,對未來有所期許的歌。也許可以將其視為我對《挪威的森林》結局的小小呼應,雖然我並不認為它是全然正向的,但總是給人一種歷經苦難,仍是在人生路上來到一處新風景的期許之感。

 

最最後,我希望我不會成為太愛把村上掛在嘴邊的人。即使常常提到,也是因為真的喜歡他的作品,而不是喜歡說出他名字之後別人所投射的眼光和認同。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lden Slumbers.gif

這是一篇閱讀心得。內容將提及本人對於作者以及故事的許多感受。先這麼說好了,伊坂幸太郎的作品雖然無法很全然的被放在「推理小說」的分類之下,但是,讀他的故事時還是會被一直弔胃口,弔到結局為止。也就是說,如果你還沒看過本書(強烈推薦去看)或是你打算去看不想被雷到(再次強烈推薦快去看),那麼請不要接著看下去...音樂可以繼續聽著就是了。

 

 

 

第一次看伊坂的書是《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其實當時我根本沒有仔細看簡介,純粹被那飽滿明亮的黃色書皮給吸引住眼光,於是在博客來下訂、逼迫媽媽去7-11幫我取貨之後,拿到書時我也並沒有特別的興奮或是期待。但是,當我看完之後,我又再一次拜訪博客來,只不過這次一口氣訂了大概五本伊坂的作品。雖然我有點組織狂(像家裡的CD要照著曲風或是字母排列、同一個作者的書也一定要照著出版順序排列),但不知道為什麼第二本我拿起伊坂的書是《重力小丑》,從這本書開始,我正式愛上伊坂,然後開始一系列地(也就是從出版順序先後開始)去讀他的作品。

大部分介紹他的人,都一定會提到《奧杜邦的祈禱》。這本書算是他的出道作,由於故事既魔幻又寫實,夾雜著懸疑小說令人驚悚、恐懼的元素,一路弔著讀者的胃口到最後才能看見故事的全貌,但又不像傳統推理小說那般從每個細節去推理、注重在殺人和被殺之間的關係;所以這本書既是推理小說又不是推理小說的矛盾和複雜性,成為了伊坂作品中最基本的基調。

以此出發來看他的每本作品,可以歸納出故事中總是會有一個語出驚人、熱血、「搖滾」的人,通常這個人不會是主角,而是主角身邊重要的朋友。這個人可以像是《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來自不丹的多吉,或是《沙漠》裡面說出「我要讓沙漠下雪」的西鳩,還有來自《孩子們》充滿自信的陣內...,從通常個性保守、嚴謹、甚至是冷漠的主角們眼中去看這些人,故事到了最後往往主角們被這些人給征服了。這是伊坂角色設定上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其次,是伊坂的敘事風格;據說深深受到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影響,他的作品的確時常帶有一種所謂「黑色幽默」的氣息。此黑色非彼黑色(film noir),比較像是在無厘頭中又批判地去指出一些現象,再用詼諧豪邁的手法去鋪陳、組織整個故事。他的故事大部分都非直線式敘事,多的有同時五條故事線進行的《Lush Life》,也有時空頗為跳離的《死神的精確度》,還有由幾篇短篇集結但「作者希望被看做是一整個完整作品」的《孩子們》、真的比較像是短篇集結而成的《Fish Story 龐克救地球》、以及這本更像是組曲的《Golden Slumbers 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推理小說(時空跳躍、故事線複雜交錯)會失去懸疑的趣味,在各個故事之間跳來跳去使讀者抽離情緒,無法貼切感受到故事應有的緊張和刺激;但在下卻是深深喜愛這樣的故事手法,因為我不期待自己在看一本推理小說,基本上,在伊坂之前,日本眾多著名的推理小說中我只拜讀過宮部美幸的《模仿犯》。正因為除去了「推理」的枷鎖,才能和故事裡面的角色一樣熱血地去享受故事中那滿滿的溫暖和帶著淚水的歡笑。

為什麼寫到這邊還沒真正進入主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真的太愛伊坂幸太郎了。總覺得不提到它每本書就會特別對不起那一本書,所以上文之中尚未提到的《蚱蜢》和《魔王》也是相當好看的!他和白先勇是唯二兩位我喜歡每一本我所看過的作品的作家(白先勇的散文我沒看過所以不知道)。像是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陪伴了我將近十個年頭我仍然喜愛,但另外兩本就只能說還算喜歡而已;或是像Margaret Atwood的《使女的故事》以及《盲眼刺客》很棒,但《雙面葛雷斯》我還卡在開頭有點看不下去。所以說,伊坂對我來說是一位非常特別、可以說是獨佔心頭的作家了(有出中譯本的作品有十三本,我已全數閱畢)。

 

寫到這裡,突然覺得與其說我是專精的在寫這本書的心得,應該說事實上寫了一篇泛介紹伊坂的文章還比較恰當。那麼,就進入真正的爆雷區好了。(也會順便爆到《痞子英雄》的雷)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心中有點想到《痞子英雄》的故事。我也曾經提到我深受陰謀論的影響,可以說是位懷疑論者;我也不是非常相信電視上的報導,因為我覺得世界上有一群「金字塔頂端」的人在操控著世人的想法,像是媒體的炒作總是到最後會讓人忘記一開始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經由電視台報導的很多事情,我都覺得非常值得再去想想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也大概因為如此,我後來就放棄再看政治和社會新聞了,專攻影劇新聞...因為比較單純一點。而這本書也大概是在講這麼一回事,其中提到的整形、變臉,也和《痞子英雄》的情節非常相像。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龐大、不知名的組織在操控的一切,而他們都如神一樣的神奇和強大。不同的是,《痞子英雄》裡面是著重的是兩位男主角本身所代表的光明和黑暗,以及到了故事之後光明和黑暗的界線愈趨模糊,只能靠剩下一點點的信仰去查出真相,然後真相只露了尾巴上的一根毛,因為真相要被放到電影版再賺一筆;而本書的主角青柳是在一群人的幫助之下逃離這個天大的冤枉。

在過去的回憶和現在的困境不停交錯、還有用青柳和樋口位於不同時空的故事主線和觀點去拼湊、匯聚到一個最大故事主線-就是青柳被陷害、進而只好逃亡、不明就理的逃亡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的幫忙、最後保住性命,因為「活著才是對噩運最大的反擊」。在故事的回憶段落,不禁一直讓我想到「沙漠」裡面五位大學生那種熱血、青春的感覺。對青春抱持著那麼多幻想的我,在看完《沙漠》之後終於解了一點我心上的心結。因為過去我對青春的形象太過執著,而忽視到了很多本質的層面,是《沙漠》提醒了我,還有甚麼樣子的青春,是超脫年齡限制,可以存在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本書也有這麼一個功用,即使一群人出了社會、各過各的、靠著回憶去留住一點對青春的回憶,到了故事主線上,各路人馬紛紛出籠幫助可憐又帥氣的青柳,那種熱血和青春遠遠勝過高中生的遐想和夢幻。

看完了本書時,我關上了燈準備睡覺。但腦中仍然停留在最後的結局,不停想著那個畫面,眼眶竟也不自覺的濕了。就這樣,伴隨著無法停止的眼淚,我悄悄睡著了...。(然後早上就開始一直狂拉肚子)

這本書真的太好看,將近五百五十頁的內容,我在一個晚上就忍不住看完了。是那種會令人廢寢忘食的書。不過真要說出一個伊坂帶給我閱讀上的不便,就是他習慣在每個故事之間穿插一些小小小小的路人角色,而這些路人角色是以前的作品的主角或是配角。這樣有甚麼不便呢?因為我太在意、太想和以前的角色在新的地方相逢了,所以每當有一個小配角出現,我總是會有點歇斯底里的在腦中搜尋他有沒有出現過的畫面,這樣雖然非常有趣,但還是會影響我閱讀的流暢度...(根本就是我太龜毛的問題)。但伊坂這種讓角色們來串串門子的特色,其實也是我很喜歡他的一點。我最喜歡這種有點「儒林外史」的感覺了。能在一系列的書叢中,和以前認識的角色相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另外,這本書最珍貴的,就是故事中那群配角仍然深深相信著青柳-即使已經畢業、分離了許久-對於這樣深摯的信任,我感到人生再度美好了一點。

 

「人類最大的武器,是信賴」。

 

p.s 在閱讀伊坂作品,我時常有種「原來他懂」的感覺。導致我一度非常願意嫁給他,因為我想可能遇不到一位「全然的愛」我的人,那至少我相信他可以「全然的懂」我,那就足夠了。不過維基百科告訴我別作春秋大夢了,因為: 

伊坂幸太郎(1971年-)出身於日本千葉縣松戶市,現居宮城縣仙台市。東北大學法學部畢業。在從事系統工程師的同時投稿文學獎,2000年以《奧杜邦的祈禱》獲新潮推理俱樂部獎躋身文壇。現為專職作家,已婚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基本上算是一部還蠻感人的作品,
有些地方我真的即將落淚。

但,
還是有點失望。

我想我期望太高,
因為大象戲份不太多,
最近愛上大象。



一個大蕭條的時代,
馬戲團這樣的組織要能養活眾多人口,
真的很不容易。

見紅燈這件事情我覺得太可怕。

書的後面還有照片,
真的有很多奇特的人,
我覺得好有趣。
好想看馬戲團噢。

我看過最接近馬戲團的表演應該就是劍湖山俄羅斯人表演的那種吧。
還沒看過真正大象、老虎、獅子表演,
雖然動物們這樣蠻可憐的,
可是看完這本書,
我相信動物們都有自己的意志跟靈魂,
有時候人類以為我們掌控著牠們,
甚至有能耐駕馭牠們,
但或許事實上,
被玩弄的人是我們人類。

因為我們自以為什麼都懂,
什麼都會。

最無法預料的尤其是人性。
真的。

我好喜歡蘿西,
裡頭那隻象。
作者寫得很栩栩如生,
牠會笑、會挑釁、會難過,
在我心中牠的形象很可愛。

尤其是牠驚人的秘密,
敘述者幫牠守密守了70年,
我想是我的話,
我也會如此的。
不只是怕講出來會造成什麼後果,
為牠守密感覺能在我們之間搭起一座秘密的橋樑,
呵。

最近又忙又悠閒。
很矛盾的日子。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讓我很感動,
有點像是《百年孤寂》那樣,
大家庭的故事。

祇是少了點魔幻的色彩而已。

但我好嚮往這種大家庭的感情,
其中又以妹妹的遺言讓我最為感動,
她對哥哥們的愛,
以及對家庭的愛,
都讓人無法不為之動容。

很羨幕,
唉,
獨生女很悲哀的我覺得。

大家生小孩要嘛就不生要嘛就一次生多一點,
不是為了配合政府,
也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之類的,
是為了那種大家庭的感覺。

哈哈哈這樣也有點矯枉過正,
總之,
推薦大家這本書。

沒有多厚的一本書,
很值得。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在書展上面買的書,
日本直木賞得主。

一直以來我都不去碰觸日本文學這一塊,
不知道是無意還是刻意,
總之就是很恰巧的沒碰過。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注意到這件事,
於是我一直在找一個機會突破,
我不想連閱讀這回事都被自己箝制。

終於,
書展上面買了三本日本書系列。

《星星之舟》和《模仿犯》。


《星星之舟》的故事讓我不可思議之外,
還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感想。
尤其導讀寫的好。

一直以來我看書都不喜歡先看導讀,
因為我個人覺得會破壞我的想像空間。
但星星之舟的導讀寫的實在很好,
給了我一些基礎去閱讀,
畢竟我對日本還不太了解。

這本書用很多人的全知角度寫一個家庭的故事。
全知,
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FIFI上課的時候說的。
意思就是像上帝一樣把所有事情看在眼裡,
並且寫下來。
非第一第二第三人稱,
而是全知。

很酷的做法。

其中愛情的部分讓我覺得真的非常不可思議。
我常常幻想一件事情,
假如有一天我愛上一個人,
後來發現其實他是我六等親之類的該怎麼辦,
我一直認為,
血緣這種東西比什麼都利,
連愛情都能斬斷。

不是嗎,
你知道你愛上的是你表哥或堂哥之類的,
你還會有愛情的感覺嗎。

但這本書推翻了我單純的想像。
哈哈,
真的讓我太驚訝了。

裡面角色都很鮮明,
打過二次大戰的父親,
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大兒子,
還有關係錯綜複雜的同父異母的兄妹們,
甚至是新草莓時代的孫女。

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後一段父親的角度。

裡面描述了許多日本在二次大戰中國戰場的事情。
討論到了靖國神社。

作者並非寫得讓人同情他們,
也沒有大肆強調他們也是受害者,
更沒有否認日本兵曾經殘忍的事實,
所以不會讓人覺得他在解釋什麼。

我想,
以往我是錯的。
一味的搬出南京大屠殺之類的歷史傷痕,
自以為能激起與戰爭隔絕已久的我們。

其實,
戰爭中,
全部的人都是受害者。

你說殘忍瘋狂的日軍有多麼難以原諒,
但人心在戰爭之中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呢?
正好我崇拜的Clint Eastwood拍了兩部片,
《硫磺島的英雄》《來自硫磺島的信》
從美國觀點與日本觀點分別拍攝,
光是這一舉動就表明了一切。

裡頭還寫到朝鮮慰安婦的事蹟。
又正好我最近在看韓劇《黃真伊》,
講的是一個朝鮮名妓的故事。
裡面還是有一些故意突顯他們自己的片段,
但著實讓人看見不一樣的韓國。
雖然韓國人很愛自以為世界上的古物精神節日思潮都是起源自他們,
這點讓現在的我們還是咬牙切齒,
但這個國家不也是傷痕累累嗎。

我們有時會戲稱小日本或是韓狗,
但其實這不過是矯情而已。
我們早已密不可分了,
不論日劇韓劇,
生活上的用品也都不分你我了不是嗎。

只不過講出那些字眼能夠滿足一些我們自以為的優越感。
就好像在某件事情你覺得你能理直氣壯,
就一直focus一樣。

而且有太多太多人只是盲目的口頭上反日反韓,
只要講到他們一點好,
就直接酸"不如移民"或著"賣國賊"之類的,
如果一直抱持著這種虛妄的驕傲,
我們只會身陷其中不知進取吧。

總之,
戰爭不是這麼簡單兩個字可以完整描述的,
那真實情形我們怎麼想像都想像不到,
即使我們覺得我們正義勇敢正直,
一到了那個時候,
誰能確保我們的人格。


呵我又偏頗了,
每次寫心得都這樣,
一個點寫很多然後忽略其他點。
算了習慣就好。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本知名度很高的小說,
真的不是浪得虛名的。

它沒有煽情的火熱情節,
更無灑狗血之嫌,
只是很單純的描寫一個故事。

那麼可看性在哪?
或許你會想這樣問,
我想其最為豐富感人的,
便是作者將生與死的分隔與差異描寫得很動人。

其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學校裡大家說生死之間界線分明,事實上,生者與死者之間有時似乎朦朦朧朧,難分難測。’
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看著這本小說的時候,
我曾幻想假若今天是我的某位親朋好友死掉,
我會如同書中人這般牽腸掛肚嗎。
答案,我必須說,不一定。
書中的人們為了蘇西的死耿耿於懷很久很久,
一個冷漠的旁觀者只會覺得這樣很‘小說’,
但事實上,
在一個你曾為他著迷、敬佩他,
甚或是個擦肩而過卻印象很深的陌生人死去的時候,
感情會被那份生死永隔的悲哀給灼傷。

死亡與活著是那麼迥異也是那麼相似,
情感的糾纏是那樣強烈。

但有一點讓我有些羨慕,
就是裡頭的天堂。
對蘇西來講,
天堂裡頭缺少了活生生的真實。
但對人世間的我,
天堂卻擁有我最期盼的寧靜。
你希望你生活在什麼地方、穿著什麼衣服、養著什麼小玩意,
天堂全都能給你。
只不過,
沒辦法給你重新活著的權利。

我也沒有什麼長篇大論好講,
只是頗有感觸想講點什麼。
有閒的時候大家可以瞧瞧,
我想每個人看完這本書的感想應該都會頗為不同。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一的時候書展買了本《使女的故事》,
高二才看。

高二認真看了之後,
覺得真的很佩服作者Margaret Atwood,
幻想得很理所當然,
而裡面扭曲的價值觀、社會體制當然還有宗教系統,
都讓人不寒而慄。
真的非常非常佩服。

最近又看了本《盲眼刺客》,
我個人認為比起《使女的故事》而言,
《盲眼刺客》更有其層次感與豐富性。
也許我是個外行人,
但看這本書時,
我更有如臨其境的感覺。

裡面也囊括了一點愛情和一些親情,
我覺得比《使女的故事》多了一點溫度,
中樞也更堅定許多。
或許是我看《使女的故事》時才高二,
那時還不明瞭許多事情,
也還無法體會許多感覺。

總之,
有閒人可以看看Margaret Atwood的書,
真的好好看。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