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久違的讀者們,前陣子忙於本系畢業公演有點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即使能抽出時間看電影,也沒有多餘的力氣寫下心得感想了。而畢演結束之後,整個人又像是瀉了氣的皮球一樣,萎糜了一陣子。這陣子已經重拾以往看片的步調,只是不知怎麼地總是提不起筆(或著說是敲鍵盤比較恰當)寫下小小影評。不過,最近在follow鐵漢Clint Eastwood作品時,才發現他真的是一顆薑是老得辣的催淚彈!於是,請原諒我太久沒寫東西的語句不順和胡言亂語,可能是感動過了頭便無法好好訴諸文字了(這當然是亂講的,很多高手讀東西一流、寫東西更是無懈可擊)。

A Perfect World.jpg 

從形式上來講,Clint Eastwood的風格其實我個人認為是到《Million Dollar Baby/登峰造擊》才開始比較強烈、個人化了起來。事實上,在《Unforgiven/殺無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麥迪遜之橋》這兩部片時,他的形式風格極其沈靜、內斂、穩重,緩慢的鏡頭帶出不論是老西部看似分明、實則模糊的正義與邪惡之二元對立,或是那座橋廊之間迴盪不去的暮年之戀;在形式上,這兩部作品已然完全歸屬Eastwood作者風格。那麼,為什麼我仍說我認為《Million Dollar Baby/登峰造擊》是一個比較明確的分界呢?原因就是我認為在這部片之前,「風格」確立的重要性仍然不及「故事內容」重複出現的主題性:那便是"questionable right"或是"problematic justice"這樣子的母題。當然,這樣子的主題幾乎可說是重複出現在每部Eastwood的作品裡;只是從《Million Dollar Baby/登峰造擊》之後,形式的搭配愈趨純熟,風格便也顯然了許多。

講回這部《A Perfect World/強盜保鏢》,其實我在觀賞的時候呢,後半部幾乎都在流淚,所以情緒相當激動,有點忽略了一些畫面上的調度和安排。其中頗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開頭和結尾使用的是同一個鏡頭,但對我們觀眾而言卻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也就是Eastwood賦予了這顆緩慢、畫面充斥陽光的鏡頭兩個迥然不同的意義。順帶一提,之前在還沒認知到這樣的手法之前,我竟誤打誤撞在自己的短片裡用上這麼一招,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太多,純然只是覺得這樣剪很順,直到教授點破說「我覺得你賦予了同一顆鏡頭兩種不同的意義和角度,這一點還蠻不錯的!」難得的優點,便默默記在心裡了。這次看到時,當下我也沒有立即意識到,只有想到「原來剛開始是這麼一回事、原來剛開始就說破了、原來剛開始是個伏筆啊」這類很直接的想法,直到剛剛下手開始敲鍵盤時才浮現腦海裡。原來我與Eastwood心有靈犀啊...哈哈哈哈我真厚臉皮。

講回故事內容,這部片當然很直接挑戰了世人對於罪犯的刻板印象。你會說,這個主題不是處處可見嗎?像是《古惑仔》系列的電影也是讓我們看到黑道份子的義氣啊,或是一些笨賊的搞笑電影也是在講一樣的事情吧!不,也許目的都是顛覆和導正被污名化的人、行為、想法,但是表現手法的差異和故事刻畫的深度可以決定這部電影是一部合格的電影或是偉大的電影。當然,我也不敢斷然說《A Perfect World/強盜保鏢》就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只是我個人認為在深度、豐富度上,本片仍是略勝多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片不時透過一種兒童的觀點去看待Kevin Costner所演的Butch Haynes這個角色。時而平易近人、時而殘暴不已。其實T.J. Lowther所飾演的Phillip一直知道Haynes不會傷害他,但是當Haynes被踩到地雷時臉色瞬間大變的這種時刻,總是會特寫Phillip可愛至極的臉,臉上就寫著「噢不!」。他害怕的不是Haynes這個人,而是藏在Haynes背後巨大的悲傷和陰影。

這又令我想起,常常有人遇到這類觸及到「家暴」、「陰影」、「巨大創傷」這類議題的電影時,總是會拿著放大鏡去檢視他們,看看導演們有沒有全然的把複雜度和寬闊度表現出來。如果只呈現了一個觀點,那就會被抨擊說視野狹小、淺薄;如果只是輕然帶過,就會被抨擊說不夠完整、太表面;如果呈現的太龐然巨大,不是會被說很悶、很道貌岸然,就是引起觀眾的無力感(一人之力如何對抗體制之下的巨大結構)...所以說沒有能討好每一個觀眾的角度。而奇怪的是,有一項元素例外,此項元素幾乎可說打遍天下無敵手,通吃任何族群;那就是—兒童。不知道是成人對自我童年抱持的懷舊(nostalgia)/創傷(trauma)作祟,還是兒童們天使般的臉孔就是會不自主引誘成人的一種相信和保護心態,於是一個兒童的觀點、一個兒童說的話、一個兒童看待事物的角度,無論全不全面、無論深不深入,都沒有任何批評的餘地。正是這個社會賦予了兒童(以至於到青少年)無限的正當性和正確性,這社會中的成人和兒童們才會被迫繼續延續這個結構、這個形態。

題外話打超多。講回電影。這部片的兒童主角Phillip實在是可愛得不得了,長大也沒有「大未必佳」,算是影壇裡還蠻幸運的例子吧。Phillip在片中雖然身為一名兒童,但是他所想的、所渴望卻又不敢的,Haynes都給他權利去要求;而當一些時刻來臨時,Haynes不斷讓他去做選擇、去決定。這是一個很充分展現「大人無須對小孩處處呵護、處處自以為是地做決定」的例子。這樣的對等關係,不僅淡化了Haynes罪惡的形象,也再次對兒童的正/邪之分提出質問。在劇中,當Phillip偷了一套萬聖節服裝時,女店員口出惡言的面貌和Haynes坐在車裡泰然的說「It's up to you」成為很明顯的對比。Phillip偷竊的行為理論上說起來當然是不對(之於法律),但是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東西,於是像法律這種唯一的正當便是一種強制、霸道、粗魯的抹去了法律之外的存在。當我們看見Phillip天真無邪的臉龐和很單純的偷竊(萬聖節服裝的可愛性又更加軟化我們對於善惡的堅持)時,我想大部份的人應該無法認真苛責他吧。所以說,Eastwood利用Haynes這個充分給予小孩主體性發展的成人以及Phillip這個天使般的臉孔、存著爭議的行為(除了偷竊之外、還有像犯罪靠攏...這類衛道份子可能會靠北的行為),在不停的互動和與他人對比之中,再一次證明了"problematic justice"。

 

有機會還想繼續寫一下克老的作品。但我總是虎頭蛇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