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evolutionary Road.jpg

Oh my goodness!心中永遠的傑克與蘿絲怎麼會變成這樣,不停的發了瘋的互吼咆哮,眼神始終顯露疲憊和無力,這對永遠的傑克與蘿絲活生生空了靈魂。

首先,先講一些死老百姓的小小心得,李奧納多雖然和當年相比...發福了點,帥氣度沒有我印象中那麼高,不過,就演技而言還是蠻值得嘉許的。但是,我更喜歡凱特溫絲蕾,她已經不只只是演得好而已,傳神之外,她總是能賦予角色一種她的詮釋、她的味道。真的是當代數一數二傑出的女演員!他們的吵架戲演起來一定很爽,我都能感受到神經被震撼了,他們真的把那種要受不了的崩潰感淋漓盡致發揮出來。想想我人生中好像也有一兩次這樣的心情,那種感覺是無法言喻,就連肢體也無法確切發洩自己的怒意與「受不了」,只能走來走去、有力氣的話甩甩自己四肢或是不怕痛的就會去揍玻璃、把桌上東西一掃而空...這類被歸類為很幼稚很無聊的舉動。但在那種真的要受不了要崩潰了的時刻,這些舉動好像真的能宣洩甚麼。

Ok,題外話而已。

這部片我本人分成兩次看,第一次看有點沉悶...回想起第一次看《美國心,玫瑰情》的時候也是覺得沉悶,年紀還小吧哈。的確,金獎導演Sam Mendes似乎頗擅於刻畫人性中那種被壓抑、被刻意抹滅的不快樂,記得《美國心,玫瑰情》裡面的男主角也是如此一個角色。這次備感壓抑的似乎著重在April(凱特溫絲蕾飾)身上。以這部片獲得今年金球獎影后的她在此劇中的確將那種"exhausted"的感覺活靈活現的演出來了。在傳統美國郊區文化裡,家家戶戶消息、八卦都傳來傳去,表面上看似是好朋友的鄰居太太,也從未間斷將她們的價值觀壓迫在你身上。於是,認為自己是那種嚮往自由、脫俗夫妻檔的April和Frank在進入這個社區之後,好像也慢慢地被大家同化。身為演員,April敏感、纖細地很快嗅出這其中的不對勁,她們不值得這樣的日子,於是提議丈夫一起到巴黎重新過生活。但丈夫Frank已經沾染了社區裡的那種氣息,他一開始答應,最後卻又因為種種原因駁回太太的建議。

巴黎,歐洲,都代表著某種解放、脫俗的世界,彷彿到那裡生活就沒有拘束沒有壓抑。順帶一提,別看美國現在好像很開放,早期的美國背景是由眾多極為清苦、道德觀極致強烈的清教徒移民建構起來的,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人人身上都背負著他人的眼光以及他人的審判。所以,對April來說,能夠到歐洲展開新生活才是將自己從這煎熬中解救的方法,只是,一切已經晚了。

但她被環境、被眾多四面八方而來的視線攻擊的就要潰堤之時,她的老公還不知道究竟發生甚麼事,只道他們之間缺乏溝通而一味地試圖溝通。就這樣,注定了悲劇。

其中值得一提的,裡面有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角色被定位為一個剛從精神病院出院的數學家。一個「瘋子」卻精準的把所有那些壓在心底的痛苦講出來-其實更像是他沒有忌諱的說出大家心中一直不敢承認的東西。「瘋子」的媽媽是名房屋仲介,由超實力派金獎影后凱西貝茲飾演,一個一直在說話、樂於活在那樣價值觀中的女人。她帶領了威勒氏夫妻進入了這個他們原本以為他們可以突破的世界,後來則是只能坐在椅子上不斷講她如何喜歡新來的這對夫妻如何如何的。鄰居太太蜜西也是,在聽到威勒氏夫妻打算去巴黎生活的時候,價值觀被挑戰之餘還能說出「天啊!這真是太好了!」的場面話,私下又因為丈夫看似認同她的價值觀而放心的掉了眼淚。這兩位女人的老公,在最後那幾個鏡頭,導演徹底揭露了他們的心事-如同April一樣,他們受夠了那些廢話,只是他們一路走來已養大了自己的忍耐度,能夠以把耳機調大聲一點、或是離開現場冷靜一下就調適好自己的心情。

其實我也是在最後這幾個鏡頭,才真正了解整個電影的concept。前面演得很好,但我無法第一眼就知道「喔!她們的日子很壓抑!」我只能憑感覺猜想這緊繃、還有稍微詭異的背景音樂,好像都在指射著甚麼,只是一時無法明白,但最終畫下一個頗為完整的句點。

 

該看點快樂的片子了!

今天星期天,在中壢,閒得發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hapeichen 的頭像
    hahapeichen

    2014 空白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