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Film (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unset Blvd..jpg

這部片之經典已經無須多說,網路上也可蒐尋相當相當多的資料,「影評」似乎不適用於這類早已被歸類為「百大」、「經典」之作...,好像在這之上多作評論也只是多餘。不過,既然我也只是寫寫而已,而且很有可能愈寫愈偏,就不要和我計較了。

 

通常我的習慣是先看電影、寫心得、再看影評,但這部片我後兩者相反了,原因是在我看完之後,縱使我覺得好看,但總是覺得有很多地方未解。這裡我指的未解並不是讀不懂劇情,而是覺得好像還有很多外行人看不見的東西我沒完全看進去。所以我google了一下,才發現這部片真的很精彩,而且如我所感覺到的,它的龐大和豐富絕對不是只能用厲害來形容。美國電影也許扼殺了許多電影形式或藝術,但也貢獻了很多不朽的舉世曠作;看我用的形容詞就知道我多喜歡這部電影了...,而還不到一個學期之前,我是個沒那麼喜歡老電影的人,總是比較看一些2000年後的電影,頂多看到1985年左右的,但隨著年齡增長,我突然愈來愈喜歡一些更久遠更久遠的年代,也許是我某一個懷舊(nostalgia)的開關被打開了,於是我開始搜尋一些網上的影史百大經典之類的電影,其中常常被提到的有非常多部,《Sunset Blvd.》就是其中一部。

由於我已經先看過影評了,所以為了避嫌,我也不多作分析。不過,當我在看的時候,總是覺得「Sunset」指的就是Norma Desmond(Gloria Swanson 飾演),一顆早已經衰退的明星;而諷刺的是,在好萊塢來說,住在Sunset Blvd.的都是一些大牌巨星。女主角誇張的演技也許一開始讓人不太習慣,但正因為她的誇張,製造了一種更不真實的感覺,反而戴上了神祕的面紗。在刻意營造出來詭譎的氣氛之下(黑色電影Film Noir慣用之手法),整部片子被籠罩在一種憂鬱、壓抑的脈絡之下,隱晦的道出了在好萊塢這樣的環境之下,還是有很多有才華的人連基本生活都有困難,縱使是一代紅星,也得因應技術的變化、市場的變化、還有健忘的觀眾...只得躲在自己奢華卻空無的家裡,不斷幻想自己還是當代紅星。

這部片子的厲害之處也許有一半來自選角。每個角色選得恰如其分,尤其是Gloria SwansonErich von Stroheim這兩位女演員及現實生活中的導演都在劇中似乎向自己真實的人生做出了回應,讓這部片添上了許多真實性,也讓懂得內幕的人看得時候不禁更加悵然。而Cecil B. DeMilleBuster Keaton...等等人物也在劇中飾演自己,DeMille是名大導演,在劇中飾演他自己,而他在真實生活中的確也和Gloria合作過,所以他和Gloria在劇中的互動彷彿出於自然,他提攜了Gloria而Gloria也將他看作「恩師」一般。Buster Keaton更是鼎鼎大名的默劇演員,也許有到和卓別林齊名的程度;在劇中,他以老年的樣貌扮演Norma的牌友,彷彿也透露了當年紅極一時的默劇演員在時代更替之下也只能順應潮流逐漸淡泊。正因為選用這些在真實生活中頗富盛名、際遇也和劇中角色相似(或著根本是演自己),給予了觀眾全新不一樣的視野去看待演藝圈、看待電影。電影不再只是螢幕上虛構、被塑造出來欺騙世人的媒介,更是一種揭露真實、打破迷思的正義使者。而導演Billy Wilder比利懷德運鏡流暢、過場時常使用「dissolve、溶鏡」手法,更奠定了片子優雅、緩慢的基調,正好與女主角的華麗與舉手投足之間的氣質相呼應,同時也很符合當時人們對好萊塢巨星們的想像-永遠的微笑、頭一定微仰、眼神好深好遠、姿態高雅。

 

請大家google一下,就會發現這部片到底有多精采,我真的沒甚麼內涵能把它講齊全,實屬抱歉。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nnie Darko.jpg

 

OK,首先,這張海報給人的觀感是甚麼,黑底藍光、主角手上還拿著斧頭、胸膛有不明發光物體、主角眼神渙散卻又隱約透露著殺機...,讓人有點想起殺人魔的那種劇情卻又在藍光冷映之下跟科幻扯上關連。

其實,這部片大概甚麼都講進去了,是一部無法好好的把它分類化的電影。事實上,我之前也提過,類型(genre)本身就是個很弔詭的東西;「弔詭」此字輸入在奇摩知識+之後,看到的解答都不甚滿意。就我個人所理解到的,「弔詭」像是個兩面體,有些事情你如是說也對、但由完全相反的角度去解讀卻也合乎情理,有點像是「似是而非」的意思,說是正面也行、說是負面也可。而把電影分類就是如此弔詭的事情。有時候別人會問我:「你都看哪種電影?」我通常大概會愣很久...然後回答說「很多阿」這類非常廢屁的答案。也許是因為市面上真的有一些「看似」完全套用於類型的片子:終極警探(動作片)、哈利波特(奇幻片)、英倫情人(愛情片)、瓦力(動畫片)、辣妹過招(YA片,意思是青春校園片)...種種,但仔細一想,到底是根據甚麼原因輕易把它們理所當然的分類呢?在電影領域中,平常當我們說起「導演」這兩個字,總會帶有某種敬意,這層敬意來自於我們將「導演」視作「創作者」,如果是自編自導的導演那無話可說,但如果編劇和導演是不同的人,為什麼我們還會把這部作品的榮耀歸於導演身上?(當然每個工作人員、製片...等等都是功不可沒,只是人們還是對導演有股不自覺的尊崇。)因為電影是種透過「視覺」、「影像」、「畫面」來傳達意思的一種媒介,和舞台劇以及電視劇大不相同,電影注重的是每一連接在一起的畫面創造了甚麼樣的意思、帶有甚麼樣的隱含意思、而告訴了觀眾些甚麼樣的訊息。搭配上音樂、音效,整體感官上,我們不僅僅是接收訊息,這些訊息通常引發我們去揣測、去想像、去思考很多東西,這和一般電視劇偏於注重內容而非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而Donnie Darko就是一部集合了眾多類型元素的電影,導演這個角色也毫無疑問的是這部電影的推手、或著你也可以說像個母親(尤其又是導演自編自導)。如同網路上一些文章所說的,導演操弄了許多關於類型的技巧,甚至可以說有點在玩弄、諷刺;的確,這部電影你要說有YA就有YA,有科幻當然也有科幻,心靈勵志也有,家庭溫馨也有,社會寫實也有,愛情?肯定是絕對有...既然如此,那片名真的很難取,就像台灣的翻譯片名一樣,通常看片名就會預測是甚麼樣類型的電影,於是這部片叫做Donnie Darko,主角人名,杜絕一切無意義的預設和想像。但《怵目驚魂28天》還是讓我們陷入某種假定裡面了,只不過也難為片商了,翻譯的確是門難事,總不能也直接翻作《東尼達科》吧,這樣完全失去那種"darko"、"dark"的意思了。

看到這邊...如果你是想來看看到底這部電影在講甚麼,我可能要說聲抱歉,然後推薦你去google一下別家的網誌或著上PTT電影版爬版一下。我並不打算在此解讀這部電影,因為解讀電影本身是個苦差事,有時候你明白些甚麼、感受到些甚麼要用文字一字一句寫下來是有點不舒服的,並不是寫文章本身痛苦、而是試圖把所有一切理論化、分析化會失去許多樂趣。如果你覺得你看不懂,不妨問一問自己,哪邊不懂?哪種不懂?不懂劇情還是不懂原因?一切都能夠解讀和解釋,端看你從何種角度出發:這就是所謂電影的開放式解讀意義。每個人看每部電影很可能都以不同角度在看,只是在一些好萊塢、或是腦殘片商的「訓練」之下,大部分的人看電影都如出一轍,好像在看電視劇那般只接受訊息、只期待劇情,其實只要認真一點看,很多環節你就會自己解讀成功了。也無所謂別人解讀的意思出來和你相不相同,因為那樣才是你所看到的電影。

 

以下由於髒話,十八禁。人只要一成年,很容易肆無忌憚...。其實我一直都是很有氣質很知性的在寫網誌,平常完全是普遍級的,請相信我!

 

By the way,在這部片裡可以看到Jake GyllenhaalMaggie Gyllenhaal兩姐弟的對戲,在餐桌上互罵的對話很有趣也蠻幽默的,讓人懷疑他門私底下相處模式...是否也如此"fuck-ass"來"suck fuck"去的。然後,我也有相同問題,究竟要如何"suck fuck"?聰明的姐姐應該好好解釋一下才對。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ader, The.jpg

 

相信有了以這部片得到金球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新科影后-Kate Winslet凱特溫絲蕾的加持,這部片還沒上映就已經眾所矚目了。溫斯蕾與號稱影后製造機的Stephen Daldry也就是她老公合作,果然表現亮眼當然同時也製造了一些話題。

 

事實上我覺得上一段我打那些真的是很官方...還是做回我自己好了,哈哈。

 

首先,就"read"這一個字的意義,當我向我學生解釋"read"、"see"、"look"、"watch"這類以眼睛做為媒介的"看"有甚麼不同之時,講到"read"我會如此說:這是看書、看報紙、看一些讀物...所謂的閱讀,不只是看過去而已,應該還含有去理解、去吸收的意思。當然,"read"同時也有「朗讀」、「念出來」的意思;而我覺得在這部片當中,"read"真的是貫串全片,此字使用之巧妙還頗令人深思。片中Hanna(Kate Winslet飾)是個文盲,並且深以為恥。這個缺乏閱讀能力的女人顯然沒辦法從一些所謂文明化下的一套系統去學習,這樣的原因使她在片中顯得直率、渺小、最後當然是她隱藏不住的自卑。自卑已經深深吞噬了她,尤其在她經過年少的Michael(David Kross飾)朗誦許多經典文學作為某種洗禮之下,原本狹窄的世界頓時開闊了,而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在一位已經活了許久的大人來說當然是種折磨。意識到世界之大,大到將人(尤其是她這般初懂的人)給壓得喘不過氣了。認知上只要安份守己做工作的世界崩潰了,取而代之的是許多有趣、奇妙、震懾人心的故事(也許你可以稱之為文學的魅力,對我來說文學當然很有魅力,只是至今尚無法明確論述),這樣巨幅的改變即使沒有真正影響到現實物質上的世界,但心靈以及精神上,她已經是個不同的人了。因此,當她的上司告訴她已經獲得升職、可以去辦公室工作了,她那被壓到極致的自卑頓時被釋放了,不顧一切地,她只好逃走-即使她愛Michael(至少我如此認為)。

 

Michael儘管扮演了傳授、朗讀的角色,在性格上畢竟尚未發展成熟,導致Hanna的離去造成他一生的陰影(也許可以稱之為trauma)。也許有些人會認為Hanna在此可能代表了某種可以被「戀母情結」投射的對象,但Michael自己的母親並未特別不稱職,雖然身為母親,她似乎有點冷靜過了頭。Anyway,他對Hanna付出的感情(姑且先不論究竟是哪種"愛")得到如此回報,讓他這一生對人無法敞開心胸。這一點導演到是很直接的讓我們知道,並未特別使用甚麼手法來呈現他後來被壓抑的性格。這點對我來講稍微可惜了點,也許是個人喜好,我總覺得說明了的東西到最後都會漸漸無力;就像是身為人父的Michael(Ralph Fiennes飾)對他女兒說:「I know I was difficult...How wrong could you be?」雖然這句話讓他女兒落淚,但先有這樣的「懺悔」再拉到結局的「全然坦白」,即使鋪陳得謹慎小心,還是突顯不出結局應有的那種釋放感。我個人對此頗有微詞哈哈哈。

 

接著談到Hanna此人物性格,可以猜想由於對世界認識得還不深不多,所以她很容易落入一種圈套-專屬於這世界上「有腦」的人所設下的圈套。希特勒這類出身於亂世的...「英雄」?「霸主」?...anyway不可否認都相當懂得操作人心,而Hanna當然並不了解她當時所作所為的背後代表了甚麼意義。她當然不是納粹,她純粹只是安分守己的工作,所以在法庭上她才會如此直率的承認一切,因為對她而言,所有的行為都出自於一條筆直的思緒。既然如此,所謂的「審判」對她來說其實沒有公平正義可言。如同那名法律教授所說:「法律很狹窄。」也許只有懂得伎倆懂得偷生的人才能通過法律那道狹窄的大門,而Hanna當然就只能被拒在門外了。

 

Anton Chekov 安東˙契訶夫是俄國知名作家,曾經有幸上戲劇課讀過《三姊妹》,當時對我來說戲劇還是蠻苦澀的東西...其實現在可能也是;劇中時常提到的《帶著狗的女人其實是在描寫一對已婚男女偷情的故事,雖然片裡沒有特別提起,但要是讀過或著知道這部作品的內容,就能體會到其中連結的一種巧妙,當然,即使不知道這回事,也可以由引人入勝的第一句話慢慢心領神會。Anton Chekov算是非常知名的作家之一,以他為引領Hanna進入文學世界的導師一點也不為過。也許正因為故事裡和Hanna自己有點相呼應,也或許只是單純的因為Anton Chekov的作品英文比較簡單(因為是翻譯的嘛),讓Hanna起了認字之心,至此,她的人生基本上已經完成任務了。所以她二十年來並沒有打算要出去外面的世界,能夠在獄中沉浸悠遊在文學中就已經夠了-相較於之前的無知、未開化。

 

簡單的說,這部片蠻值得看的。最近不喜歡太深沉的電影,而這部《為愛朗讀》也許想探討的議題很正經、很嚴肅,但以劇情的安排和拍攝的手法來說,倒是不會給人壓迫深沉的感覺。而片子前三分之一常常出現大膽的裸露畫面除了為藝術演出的正義之外,不可避免也有一些提神的效果...哈哈。不過別只注意看一些部位...演員的表情和肢體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得不再說一次,Kate Winslet演技真是沒話說,而且自然不造作的美麗讓人覺得她更美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lumdog Millionaire.jpg

 

獲得2008年度金球獎四項大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的《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百萬富翁》不僅僅是傳說中的「勵志」電影,裡面更深刻的是對於人性、貧窮、底層生活...很多細微上的描寫。

 

改編自小說《Q&A》,內容大致上是一名來自貧民窟的十八歲少年經過十二道問題拿到2000萬盧比的故事。我沒看原著小說,所以單就電影來講,我覺得不太能夠以「勵志」來分類它。首先,是他敘述故事的手法,在主持人的問題與主角自身的歷程交錯之下,讓我們看出了答案全都來自命運。主角並非是個通才,而他也並非在學問上特別做甚麼努力。雖然我不太懂「勵志」的定義是甚麼,但我總認為應該是經過一番波折使主角了解生命的真諦、或是一名天才從雲間墜落然後又從谷底爬回天堂...這類的元素,有天才、凡人變成天才、或是凡人還是凡人但抓住了大部分凡人沒有的快樂、寧靜或著滿足。所以,片中的主角他精采絕倫的人生,引導他走向的是愛情、富裕、以及平安;若我們也有著一樣戲劇性的人生,也許我們能被「鼓勵」到擁有相同的夢,否則,它應該是一部想嘗試更多的電影,more than encouraging.

在片中我們看見了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印度,如同片中Jamal所說的:「如果你想看見真正的印度,這就是了。」諷刺的是,來自美國的太太說要讓他知道甚麼樣是真正的美國人,就叫老公塞錢給他。當然,在此,我個人並不認為有要嘲諷美國人的意思,因為那對夫妻的態度的確顯露了一種反對暴力和武力的和平主義,只是「掏錢」這個舉動用了差不多三個或五個鏡頭去強調,就顯出了美國人在某種程度上的無知和天真。也許對印度人來說,錢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但有時候換個角度來看,錢也可以非常非常不重要。

這就是我所想講的:以「錢」貫穿整部片子和主角的整個人生,這部片揭露了不僅僅是第三世界與先進國家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或是經濟上的鴻溝,更表明了崛起中的印度(後期的高樓大廈、繁榮街景]在複雜、苦痛的文化脈絡之下將會繼續茁壯,如同最後主角拿到全部的獎金和愛情,印度的未來樂觀、值得期待。也許這才是所謂的勵志層面。

片中出現大量的傾斜鏡頭,跑步中或是移動中所用的手持拍攝手法讓人更貼近那擁擠、忙亂的孟買大城,而背景音樂不僅保留了印度式的風味,也融合了許多全球化下流行音樂該有的元素,讓人很輕易的就接納了他們的風情民俗。也許是因為印度獨有的民情和風格,片中的路人角色穿著鮮豔、色彩飽和的傳統服飾,搭配他們濃眉、深輪廓的臉孔,點綴出很美的背景。這是我們看到的印度式、寶萊塢式華麗的一面,而翻面過來就是如同片頭的超大遠景俯瞰整個貧民窟那樣的畫面-擁擠、簡陋、所有事情都被藏在一片片破敗的屋頂之下。

 

簡單說來,這部片有成功的音樂、吸引人的劇情、滿足我們看異國電影時對於「風情」的期待、得過無數大獎的加持,是部蠻值得看的電影,同時也是部並不簡單的電影。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llam Foe.jpg

 

片名也許一語道破了整部電影的主題:屋頂-一個人們總是忽視的地方-習於潛伏在這個地方的主角Hallam-窺視的最佳場所-登高卻望不了遠而只得原地停留。

 

片商加諸的「狂想曲」為這部片也添上了一點奇異、歡樂的味道。opening credit那段手繪的動畫,破蛋而出的一隻小雞吃掉了蚯蚓、遇到了甚麼事物、又吃掉一隻毛毛蟲、誰知那毛毛蟲變成蝴蝶飛走了、小雞更勝一籌再把蝴蝶吃掉、之後回到蛋殼裡佯裝牠從未出來過,的確,除了很有創意即趣味之外,這一段讓人為之一亮的小動畫也以很快速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一個故事。

距離我觀影已有兩天之久,而我本人又不是一個勤於做筆記的人...所以,有些地方已經忘記了我要說甚麼了。這真不是一個好習慣耶我!

好,here we go!

 

角色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場景時常拉到與地面距離遙遠的屋頂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將屋頂解讀為主角Hallam逃避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屋頂較為離群索居,另外他母親葬身於湖中-低於地面-的地方,除了讓他不自覺地不想待在地面上(普遍社會),也讓他開始將自己的生活範圍移到更上層(也許是嚮往天堂、或是他認為母親死後會去的地方);離母親近一點、離人群遠一點,這正是屋頂所能滿足他的一點。

看起來,主角有著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也就是戀母情結。從他與Jenny(與母親長得極為相似)的情欲拉扯中,也許就可以看出些端倪。而在他一次赤裸裸站在Jenny面前坦承自己的所作所為以及自己背後的傷痛,也許正可以把這解讀成某種自癒的過程。只不過那句「是否覺得自己像是在和母親做愛?」的問句又再一次勾起他既愛戀又憎恨的複雜情結,所以他衝回家去試圖殺害也和自己有過一次性關係的美麗繼母(由Claire Forlani飾,演過第六感生死緣)。他和繼母之間那種關係可能就是他和他生母之間的放大版(意思就是:縮影的相反詞...我實在不知道要用甚麼詞),母親死後,他壓抑了他對母親的不諒解和憎恨,相對地反而變成一種「社會認為非正常」的眷戀母親,同時他則把那些憎恨加諸到繼母上,卻把對繼母的美的渴望壓抑至極抵,於是他成為精神上一直在掙扎的痛苦個體-不斷的壓抑和放任自己情感擴張。

直到遇見了Jenny,從和她相處的過程中,他自癒了某些部份、個性也蠻hardcore的Jenny也治癒了他某些部份。Jenny有著母親的外表,卻有著與整個社會不太相同的價值觀,在這樣有著外表的吸引力又能夠給他空間的女性身邊,他逐漸釐清了自己以往所壓抑和所放縱的部分。

我開始愈講愈玄...我也有點不知道我在說甚麼了。至於偷窺的部分,我現在忘了我的想法是甚麼,日後再補上(但認識我的都知道,通常我使用日後就不會真的有日後了,哈哈哈哈我嘴砲王)。

 

這部片蠻適合讀心理學或是佛洛依德研究的人看...也許能提出更專業更精闢的見解!就電影角度來說,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後主角和極為模糊的背景(depth)的那一個鏡頭,極為模糊的背景也許正代表了他的過去,而清晰同時也清新的他嘴角掛著一點點笑容。結局如此創意稍嫌略敗,但不是每個故事都適合悲劇收場,所以這樣也好。

 

最後和自己對話:以後看電影應該趁還有印象就記錄一下,不然隔天完全忘光,甚麼屁都寫不出來還想硬寫實在丟臉。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achinist.jpg

必須承認,其實我原本根本不知道這部片子。今天去107電影院是為了要看《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但沒注意到原來今天播得不是那部,院外的海報和種種的一切讓我們沒驚覺到我們正開始了一個美麗的錯誤,於是,我們就進去了,然後開始看起了這部《The Machinist,克里斯汀貝爾之黑暗時刻》,在此特別說明一下,由於我當下一直在懷疑是否看錯了,所以有些地方可能會遺漏調或解讀嚴重錯誤,請見諒。

首先,在opening credit(片頭名單)開始跑的時候,我就看見Christian Bale的大名,當然,看過蝙蝠俠怎麼可能忘懷他的霸氣和神勇,所以即使名單上沒有Brad Pitt我也還算是期待地繼續等著。整部片的基調早在opening credit的時候就架構完整了,打光打得很暗,視覺上有一種冷峻的感覺,空間設計上觀感也都格外的冰冷。在這樣的場景之中,一個瘦得很誇張的男子開始做起一連串詭異的行為。從包覆看起來似乎是屍體的東西、開車到碼頭、意圖棄屍到海裡、屍體沒丟好卡住、用腳把屍體踹下去...到最後,有人問了他一句「Who are you?」

此時,導演使用蠻常見的手法:倒敘,只是在處理上並沒有很明顯得要讓我們在第一時間察覺。他身處於一個應召女郎、餐廳的服務生、還有危險性高的機械師工作這三者之中,鏡頭不停特寫1:30,彷彿在很強烈的提醒著我們甚麼。而片中種種場景和情節,也都和最後的結局一一相連上。雖然,我個人認為大家看到一半的時候,大概就會知道怎麼回事了,不過,在此我也不多做敘述以免破壞觀賞心情。

 

Machinist-picture2.jpg

很明顯的close form電影,尤其在打光和攝影的美學上,感覺和一般電影很不一樣。在這張停車場的extreme long shot中,我們甚至可以看見天空被很明顯的分成兩部分。差不多五分之四的天空都被又厚又重的烏雲覆蓋,主角Trevor正走向暴風雨的那端而不自知;那被壓縮得極小部分的白雲,看起來就像要被未知的黑暗給吞噬了。也許台灣片名譯作《黑暗時刻》就是來自於這樣的視覺感吧。講到視覺感,當然得提提這部片重要的噱頭就是-Christian Bale為了此戲減重30公斤,他在這部電影裡完全就是個瘦皮猴,是瘦到噁心的那種。我相信導演若是不相信視覺指示了人腦如何去感覺和判斷,他不會把Trevor設計成如此一個極端的形象。

Machinist-picture.jpg    Machinist-picture3.jpg 

想像不到他會是蝙蝠俠吧!據說他拍完這部電影,馬上又得吃回原本的體重,還得狂練肌肉,才能去試鏡蝙蝠俠。不得不說這真是非常敬業的演員!

 

除了視覺上導演強烈的投注一些手段之外,這部片的片名也頗有意思的。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覺得電影的片名常常透露了許多玄機。《The Machinist》除了透露出「機械師」、「技工」的訊息之外,它還告訴了我們甚麼?一個機械技師的工作,除了高危險性(一不小心就斷手斷腳的,這點我們可以在Ivan和Miller身上看到),他還透露出某種階級或是身分的訊息。在片中,當老闆把Trevor找去辦公室的時候,他還問「我是不是需要工會的人陪同再進來才對?」顯示出資本家與無產階級之間某種緊張的關係。這點對於本片又有甚麼重要性呢?在片中的應召女郎、機場餐廳的女服務生,和Trevor三人有一種奇妙的連繫,但在此因為不想透露太多劇情,所以沒辦法解析的清楚點;總之,在他們三者之中,尤其是Trevor和女服務生Marie之間,這樣一種勞動、辛苦的工作,巧妙地讓他們連結在一起。

Trevor由於失眠太久,久到很多事情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正是我說觀眾大概很快就可以猜出到底是怎麼回事之因,也因為如此,我認為做為一部懸疑片(但其實把電影分成類型genre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此片表現得還不盡完美。在看這部片的當下,我會出現一種「說完了沒」的感覺,一方面可能是我以為Brad Pitt等一下就會出現怎麼還不快出現,另一方面則是在鋪陳上已經顯得過於冗長了。當然,看到最後還是會有點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而電影又結束於一種很中性的立場。沒有好、也沒有壞,彷彿它並不打算教訓我們甚麼。只是一切回到一種極度簡單和乾淨的狀態,而主角終於漸漸闔上他過於乏累的眼皮。看完是有點欣慰的,雖然沉重(我個人認為沉重來自於整部片的顏色和美學角度而非劇情上的走向),但是還算樂觀吧!

 

講完電影了。不得不說...電影研究的學者真的太厲害,我只不過初嘗寫些和一般觀後心得不太一樣的文章,就寫得唏哩呼嚕亂七八糟了,更遑論要寫些甚麼批判性、解析性的影評了...。我本身也並不期許自己能達到如此地步,只希望寫得東西還算恰當還算好看就好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屋紳士錄.jpg

《長屋紳士錄》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o戰後的第一部作品,對於小津的作品,敝人只能說是粗淺看過些許,不算有太多研究,所以只是寫下觀後的一些心得和感想而已。

 

小津在世時,在日本影壇算是很中庸的導演,電影賣座一向普通,不是太好也不會太差。而在國際影壇來說,小津則算是默默無名。當年黑澤明的聲勢如日中天,因為他較為炫麗、以及作品大多是滿足外人對日本文化綺想的古裝作品,所以他在國際影壇常被認為是真正拍出日本精神的大師。但在小津去世後,國際影壇慢慢關注到這位導演的作品,才開始認為小津真正拍出了所謂的「日本味」。當然,在此提及的「日本味」是「外人」所宣稱的,真正的日本人的感覺是何,在此無從得知。

事實上,我第一次接觸小津的作品是《浮草》,當時還太過莽撞以及心浮氣躁,來不及看完就倒頭就睡了...,因此一直對於小津有種很「悶、無聊」的印象。但在看過《東京物語》之後,為其中深厚真摯以及無奈的情感深深感動著,因此也對小津開始改觀。儘管如此,我還是相信,要看小津的作品,大概真的需要一點歷練或著是耐性。他的作品和我們所習慣的好萊塢式電影風格上相差甚遠,在拍攝手法中,我們已經被好萊塢電影給同化了,好像好萊塢式的電影說得故事才讓人看得懂。而小津的電影相較之下,在手法上比較難以進入故事,但只要一進入了,我想大概也會深不可自拔。

 

這部《長屋紳士錄》描述日本戰後平民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搭起人情的橋梁以及普遍的溫暖。在片中,一名男孩(青木放屁 飾)和爸爸走散了,由田代先生(笠智眾 飾)拾了回來,但他家中無法收留只好請鄰居小胤(飯田蝶子 飾)代為照顧。小胤婆婆與男孩之間,從一開始的厭惡和兇巴巴到最後的喜歡以及感動,中間有許多逗趣卻又溫暖的情節。在此不多作劇情描述...最懶得寫劇情簡介了...。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一段婆婆帶小孩到他失散的地方,試圖要把他留在那裡,她們在海邊你來我往的情節很有趣,現代的電影或電視好像偶也會出現這種畫面。此時小津使用蠻多中鏡頭或遠鏡頭,在螢幕上可以看見兩個人的身影不是那麼大,距離也並非很緊密,但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譜出了一段很溫馨有趣的畫面。這部片是黑白色的電影,但一點也不會因為顏色而失了真實感或視覺上的美感。小津的構圖一向有點複雜但又簡單,彷彿是經過縝密設計,但看起來也像是隨意的一個旁觀者看著故事的發生。有時候鏡頭很單純的拍攝角色正面特寫,但有時候又會經過重重的空間才會看到真正的主角。而婆婆習慣性擺出瞪人的表情,通常是以特寫進行,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覺得有點怪怪的,但第二次看到就覺得可愛了。

另外,片中凸顯了大人勇於認錯的特質。其中一段婆婆誤會了小孩偷吃東西而大罵他的情節,真正偷吃的是另位一位大人,他知道小孩因他而被罵之後馬上很坦率的道歉,而婆婆知道他誤罵了小孩也立刻道歉;這兩位大人如此坦率直接的道歉,在我看來反而變得奇怪了。因為在現今的世界中,人們是不會輕易道歉的。即便自己做錯了事情,也會因為面子、或是一些外在因素而扯東扯西,扯到後來索性也就不了了之。對於「犯錯」這件事情,也許小津想透過這樣的情節傳達某種訊息-當然,我也無法下定論-也許是為了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所做行為道歉,也許是提醒世人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或許單純只是想展現日本人敢做敢當的特質...都只是猜測。最後,這部片婆婆眼淚的自白讓人動容,雖然看起來稍嫌刻意了點,因為小津拍電影的tone調一向雲淡風輕,不怎麼刻意在提醒世人一些甚麼,所以在此這裡顯得著墨得稍重了點,但還不到令人覺得八股或著囉嗦的程度。的確,這部片很明顯的提醒了我們一些事情,更具體的說,應該是提醒了當世的世人一些東西。戰爭影響了許多,但日本市井小民之間濃厚以及溫暖的情感還是牢固的存在於鄰鄰戶戶中,人情味並不因為戰爭而被沖散,這點是那位小孩讓這些已經遺忘了的大人重新拾回的。

 

去了一趟美國後,我對日本突然開始感興趣。又因為這學期修的電影課在講小津安二郎,很剛好地讓我有多點機會接觸日本文化,還蠻不錯的!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這麼不同的東西,但這真的很純樸很好看!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edication.jpg

Dedication-獻詞,放在書本正文的最前面,代表了這部作品獻給某人,或著是因某人而作。

獻詞往往是能觸碰到作者真實面的一種媒介,透過獻詞,你感受到作者的一些心意,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商業或著為了個人成就,更有著與他人之間深深的羈絆。這樣的意義很美也很動人,這便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中文譯作插畫情緣其實就只是套用了所有浪漫愛情喜劇的公式,不過把這部片設想為浪漫愛情喜劇可能會有點失望,雖然我還是為其中男主角神經質式的浪漫感到動心...。在很多層面上,導演並沒有用很俗套的方式呈現故事,劇情也不如我們所預期,譬如說當男主角Henry發現了Jeremy實際上是在劈腿,並且還握有證據,但關鍵的那一刻他並沒有讓Lucy知道,而最後Lucy也不是因為發現這件事情才重回他懷抱。這點也許讓我們觀眾有點嘔,從他發現這件事情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期待Lucy會發現然後會blah blah blah,結果事實卻不然,就像我們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有點失落。不過,導演既然使用了幾個特寫去描述Henry決定不給Lucy看的那瞬間,也許正隱指真正的愛情不是傷害,讓Lucy知道Jeremy劈腿也許對他有益,但這份好處卻建築在Lucy又落入再次被騙的難過上。而這份體貼,即使不知道,最後Lucy還是回來找他,perfect ending。

對我而言,這部片最大敗筆就是Mandy Moore的濃妝與雜草般的頭髮。也許要刻畫她經紀不濟的背景,但一直看著這樣的女主角出現在螢幕實在令人有點不快,又不是醜小鴨變天鵝的劇情。並且,眼線濃到像是搖滾歌手,這點和裡面她的角色有點不符。英國文學博士生、不濟卻有才畫的插畫家、有一個也蠻神經質的房東母親...,雖然她演技算是自然,但總體來說,這個角色還不是那麼鮮明。也許所有焦點都落在男主角Henry身上了,畢竟他集神經質、妄想症、強迫症於一身,加上嘴巴惡毒又嫌東嫌西,這角色真的精彩多了。他大概也來自不怎麼幸福的家庭,造成他睡覺要壓那些我想比他體重還重的書來滿足安全感,他無法睡床得睡地上、家裡沒甚麼佈置而且整體室內設計非常冷色調、他說他射精後會沮喪...種種種種都讓人目光無法移開他,很有趣同時又有點悲哀。Rudy是由實力派演員Tom Wilkinson飾演,他還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並且也演得恰如其分。在劇中,他可說是Henry唯一的朋友,Lucy說過他好像他的父親(father figure),但Henry否認。不過,我們都感受得到也許有那麼一點成分在。在Rudy死後,Henry透過許多想像中的場景和他聊天,我們大可把這些畫面想像成他與他內心之間的對話,一個苛薄、尖酸的人與一個溫暖、善良的人在他內心奮戰。很多時候,導演在描繪Henry的過場上面,使用很多flash的技巧,結合音樂上的一種滋擾音效,讓人很明顯具體化這些flash image在Henry腦海中到底是怎麼樣被呈現,也再一次很成功地加深Henry的一種paranoia。在很多電影中,這種手法會被用來隱指這個人有某種程度上的精神疾病或是心理壓力。而如此一個paranoia的人卻是一名童書作家,還蠻奇特的,但也許童書、兒童、純真...,正是他某方面的寄託與治療。

因為吳賢的關係,看過幾本童書。對於童書裡頭簡單的圖畫和文字除了感到可愛之外,也覺得它們頗有與文學無關的魅力。Lucy在劇中說,她會成為一個童書畫家只是因為童書能夠讓她遠離文學,這點有點不公平,畢竟有兒童文學這一塊的,不過我可以想見。文學像是繁複沉重華麗用再多形容詞也無法確切描述的巨大複雜怪物,而童書裡卻能純淨簡單,只需要享受圖片與幾個小小字塊帶來的快樂。有趣的是,劇中Jeremy是個文學家,寫了一本關於Romantism的書,而Henry則是童書作家,兩個人在這條線上也意外的算是競爭對手,而最終,身為英國文學博士研究生與童書畫家的Lucy選擇了Henry。嗯,interesting。

整體而言,這部電影節奏很明快、音樂搭配性強、演員演技自然生動,唯一真的令我頗有微詞的就是costume。但Henry揹的Manhattan包又很好看也很符合他的氣質,所以...也沒那麼糟其實。我想我是個蠻容易取悅的觀眾,所以我才覺得好像每部電影都很厲害都頗好看。

最後,別誤會,我也覺得男主角freaking weird,不過他那神經質式的浪漫還是一直讓我覺得 好 浪 漫。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volutionary Road.jpg

Oh my goodness!心中永遠的傑克與蘿絲怎麼會變成這樣,不停的發了瘋的互吼咆哮,眼神始終顯露疲憊和無力,這對永遠的傑克與蘿絲活生生空了靈魂。

首先,先講一些死老百姓的小小心得,李奧納多雖然和當年相比...發福了點,帥氣度沒有我印象中那麼高,不過,就演技而言還是蠻值得嘉許的。但是,我更喜歡凱特溫絲蕾,她已經不只只是演得好而已,傳神之外,她總是能賦予角色一種她的詮釋、她的味道。真的是當代數一數二傑出的女演員!他們的吵架戲演起來一定很爽,我都能感受到神經被震撼了,他們真的把那種要受不了的崩潰感淋漓盡致發揮出來。想想我人生中好像也有一兩次這樣的心情,那種感覺是無法言喻,就連肢體也無法確切發洩自己的怒意與「受不了」,只能走來走去、有力氣的話甩甩自己四肢或是不怕痛的就會去揍玻璃、把桌上東西一掃而空...這類被歸類為很幼稚很無聊的舉動。但在那種真的要受不了要崩潰了的時刻,這些舉動好像真的能宣洩甚麼。

Ok,題外話而已。

這部片我本人分成兩次看,第一次看有點沉悶...回想起第一次看《美國心,玫瑰情》的時候也是覺得沉悶,年紀還小吧哈。的確,金獎導演Sam Mendes似乎頗擅於刻畫人性中那種被壓抑、被刻意抹滅的不快樂,記得《美國心,玫瑰情》裡面的男主角也是如此一個角色。這次備感壓抑的似乎著重在April(凱特溫絲蕾飾)身上。以這部片獲得今年金球獎影后的她在此劇中的確將那種"exhausted"的感覺活靈活現的演出來了。在傳統美國郊區文化裡,家家戶戶消息、八卦都傳來傳去,表面上看似是好朋友的鄰居太太,也從未間斷將她們的價值觀壓迫在你身上。於是,認為自己是那種嚮往自由、脫俗夫妻檔的April和Frank在進入這個社區之後,好像也慢慢地被大家同化。身為演員,April敏感、纖細地很快嗅出這其中的不對勁,她們不值得這樣的日子,於是提議丈夫一起到巴黎重新過生活。但丈夫Frank已經沾染了社區裡的那種氣息,他一開始答應,最後卻又因為種種原因駁回太太的建議。

巴黎,歐洲,都代表著某種解放、脫俗的世界,彷彿到那裡生活就沒有拘束沒有壓抑。順帶一提,別看美國現在好像很開放,早期的美國背景是由眾多極為清苦、道德觀極致強烈的清教徒移民建構起來的,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人人身上都背負著他人的眼光以及他人的審判。所以,對April來說,能夠到歐洲展開新生活才是將自己從這煎熬中解救的方法,只是,一切已經晚了。

但她被環境、被眾多四面八方而來的視線攻擊的就要潰堤之時,她的老公還不知道究竟發生甚麼事,只道他們之間缺乏溝通而一味地試圖溝通。就這樣,注定了悲劇。

其中值得一提的,裡面有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角色被定位為一個剛從精神病院出院的數學家。一個「瘋子」卻精準的把所有那些壓在心底的痛苦講出來-其實更像是他沒有忌諱的說出大家心中一直不敢承認的東西。「瘋子」的媽媽是名房屋仲介,由超實力派金獎影后凱西貝茲飾演,一個一直在說話、樂於活在那樣價值觀中的女人。她帶領了威勒氏夫妻進入了這個他們原本以為他們可以突破的世界,後來則是只能坐在椅子上不斷講她如何喜歡新來的這對夫妻如何如何的。鄰居太太蜜西也是,在聽到威勒氏夫妻打算去巴黎生活的時候,價值觀被挑戰之餘還能說出「天啊!這真是太好了!」的場面話,私下又因為丈夫看似認同她的價值觀而放心的掉了眼淚。這兩位女人的老公,在最後那幾個鏡頭,導演徹底揭露了他們的心事-如同April一樣,他們受夠了那些廢話,只是他們一路走來已養大了自己的忍耐度,能夠以把耳機調大聲一點、或是離開現場冷靜一下就調適好自己的心情。

其實我也是在最後這幾個鏡頭,才真正了解整個電影的concept。前面演得很好,但我無法第一眼就知道「喔!她們的日子很壓抑!」我只能憑感覺猜想這緊繃、還有稍微詭異的背景音樂,好像都在指射著甚麼,只是一時無法明白,但最終畫下一個頗為完整的句點。

 

該看點快樂的片子了!

今天星期天,在中壢,閒得發慌。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ater Lilies.jpg

 

要說是同志片,本片似乎還不夠偏執,放眼望去普遍影評都以「成長」、「青春」為主題來為這部電影下註解,渺小如我也不打算顛覆這樣的理論,不過倒是可以嘗試看看以別的角度切入。

十五、六歲的青春胴體,伴隨著因為節奏而濺起的水花翩翩起舞。藏在水面下的「水上芭蕾的真相」硬生生地提醒了我們華麗外表之下的用力付出。支撐著滿是笑容、浮在水面上的美麗臉龐,是底下如同章魚般用力攪動的雙腿。法文原文片名《Naissance des Pieuvres》粗略的譯做《章魚之生》大概就來自此景吧。呼應片名,藏在Floriane美麗臉孔下的是她對火辣的崇拜與畏懼,一方面很希望自己能脫離處女之身,但另一方面卻又沒有勇氣。所以,她靠著與或男或女之間的曖昧調情來維持她心中某一種形象。也因此,游泳隊的女孩都不喜歡她,更因此,當女主角Marie愛上她時,她也維持一貫的「使壞」作風。這讓我想起我也曾認識過類似的女孩,行為舉止就像她是個開放、經驗豐富的女孩,熟識之後才會明白其實她在心底也只是個樸素平凡的人。

Floriane是由水上芭蕾明日之星Adele Haenel所飾演,她眼神中總帶著一抹不屑,有點冷冷、壞壞的微笑,可謂女版陳冠希。她的氣質很特殊,的確讓人目不轉睛,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因練游泳而有稍寬的肩膀,也讓她顯得比Marie高大許多。相較之下,Marie像是個小boy,胸部不大,乾癟的身子加上一雙Nike球鞋,雖然她時常穿裙子,但看起來就像是個小男孩。從意外被Floriane吸引到成功接近她,感覺得出她咬著牙、小心翼翼地前進,但最終她不過是另一個被「使壞」的對象罷了。對Floriane而言,好像牽扯到賀爾蒙作祟的愛情問題,她都是用這種方式解決的。劇末,她獨身一人隨著音樂凝視著鏡頭跳舞,藍色調的濾鏡讓她看起來冷若冰霜,而凝視著鏡頭的雙眼卻又那麼熾熱,彷彿在挑釁著我們。另外的胖女孩與Marie則像是兩個醒過來的人一樣,赫然發現那種在心底癢癢的東西好像並不是愛。躺在水上、臉靠著臉,人們再一次看見水面上的女孩,但這次是正面以對,也無須舞動如章魚般的維持浮力,只需藉由自然的浮力,輕盈的躺在水面上。以水為界線的上與下,不再是內心與外在的二元對立,而是懦弱與勇敢的新界線。

劇中,胖女孩羞於展現自己肉感的身材,只願意等大家都離去才開始換衣。這樣的自卑情緒在一次意外被François撞見之後,悄悄地被她萌生的愛意擊敗了。彷彿自己珍藏已久的東西不小心被人窺見,那人就得負責,如此盲目的一時衝動,讓她把貞操給了他,爾後,她卻也明白了François不過是枚爛男人,而且這些與愛情無關,只是她一時貪圖於忘卻自己的自卑。在迷戀上François時,她能忘卻自卑的熱舞、大膽穿衣服,雖然在熱舞過後是令人尷尬的腋下噴汗、即使穿得光鮮亮麗還是吸引不了François的注意力,但那短暫的自信已足夠滿足她對愛情的幻象。最後她吐的那唾沫,正是從此之後擺脫自卑以及正視現實的具象。

有人說這是法國版的《藍色大門》,我倒是覺得不像,不過,兩部片倒是都有涉及到懵懵懂懂地摸索探詢所謂的愛情,也許是同性之愛,也許是異性之愛,也許只是朋友之間不帶負擔的愛。

 

 

講些老百姓的心得好了,裡面大家都好瘦啊,當然,除了胖女孩。看這麼多青春的胴體穿著高岔泳衣,實在是蠻激勵人心的,促使我「減肥不只是口號」新目標誕生。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n's Job.jpg

 

在看到這部電影之前,我完全沒做任何功課,也沒看過海報,就這樣赤裸裸地進入電影的世界。所以當我意識到「喔!這是部牛郎的故事!」時,我也有點不知所措。

整部片子以一種乾淨、緩慢的步調進行,音樂也輕輕柔柔,主人翁的對話也都慢慢、軟軟的。也許是芬蘭語於我陌生,聽來完全不受打擾,很是舒服。片頭是觀眾的歡呼聲,讓我自顧自地以為「喔!這是部拳擊手的故事!」後來才想起,難道這是在頌讚其「職業男人」的一環?比照拳擊手的英雄氣勢,以男人的身分為職業的男人也得備感榮譽。不過,這部片並非如此頌揚這項職業,當然,也無鄙視之意。它著重之處在於其無可奈何、人際之間的疏離,以及塑造出強烈悲觀的氛圍。

男主角雖然不是貌美型,但壯碩的肌肉線條以及188高的身高都把「男人」這樣的角色詮釋的恰如其分。他與各個女客人之間關係的呈現,猶如反映他心境及心理壓力的一面鏡子。從一開始靜靜的裸身梳頭、應父母要求幫智障女孩開啟性的那扇門、教導性冷感十幾年的滄桑老婆、笨手笨腳的跳脫衣舞、進而摔傷染血於一名癖好性虐待的肥女、最後是在那令人心碎的單親媽媽家中替男童念故事...,每一個客人像是每一口井,跌進去之後等待的是另一口井,好像就這麼萬劫不復了。經濟壓力壓得他在失業之實只得這麼做,尤其老婆還患有憂鬱症,這對一個扛著家庭的男人而言,性不再是享樂,而是重重的負擔。而其中每一位女客人又都具體呈現社會上許多讓人灰心的問題;夫妻之間從未有過的高潮,就像是智障女孩莫名其妙讓父母交給一名牛郎一樣,再再都壓擠出食不知味的無謂;男主角在加碼過後勉強跳的脫衣舞,笨手笨腳之外,還摔破了頭,而客人只是覺得掃興竟未表示一點關心;緊接而來的肥肉女,性虐待的癖好已令人不舒服,最後竟又以服務不當拒絕付款,而把他壓得滿枕頭是血,不怪罪於自己的殘暴卻歸咎於他並不乾淨;最後的單親媽媽看不見他悲傷的靈魂,只覺得他掃了她的性致並且叫他快滾。冷漠、疏離的人群,以一夜金錢與肉體的交易,再次狠狠揭露了現代社會中已經逐漸流失溫暖的景象。

憂鬱的老婆、他的好友以及他的三角關係也頗錯綜複雜。卡雅與歐力產下一子,但歸尤哈管。尤哈與卡雅還另有兩女(抱歉,其實那名嬰兒我並不知道是男是女)其中歐力與他的兒子(他並不知情)之間的互動也頗耐人尋味。顯然他的兒子並不喜歡他,但他還是無法壓抑的想知道他兒子的一切並且討得他歡心,只是他兒子始終把他當作一個奇怪的叔叔看待。尤哈與卡雅之間隱隱約約的僵持,常常蔓延整個鏡框,相對於剛買新車新洗衣機的尤哈,卡雅的冷淡、沒有表情正顯示他們的關係正在快速分崩離析中。而歐力刻意的接近和照顧,又漸漸在這三角關係中抬頭,三個人愈纏愈緊,終至男主角的自殺。

在卡雅敲下腳踝的前一秒,我暗自拜託故事不要如此走向,卡雅殺死尤哈,那將會是最破壞整體結構、整體灰色悲傷感覺的殺手。幸好沒有。但這一舉動我尚不明白,是憂鬱的卡雅失去了控制,只好付諸暴力於尤哈,之後才發現原來尤哈自殺了;還是卡雅原本就打算打碎他的腳踝,讓他再也無法離開她身邊去從事那些勾當,讓他能在家好好休息?兩者都很有可能。兩者也都引向最後卡雅的諒解。那一幕手與手的溫度,彷彿融化了一個半小時以來的冷戚,漸漸融進了背景那燦爛的光線。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了兩天假期把它進度補滿了!

 

超喜歡超喜歡超級超級喜歡Sheldon!!

太可愛太好笑太白目了!!

 

裡面很多對話其實根本還來不及理解就快速飛過了,徹底顯示我本人物理常識上以及知識上的不足。裡面真的很好笑而且非常"sarcastic",我還記得Sheldon和Penny說 印象中Leonard以前和一個法國文學博士來往過,那是他覺得唯一比Leonard苯的人了,Penny不可置信問其原因,Shelson說:「因為她是法國人,其次,她讀文學的。」當下我真的是笑瘋了,哈哈哈哈。

另外,這部影集還蠻適合用來學英文的!像我就學到"nauseous"與"nauseated"...以前只聽過nauseous,忘了他是用做「令人作嘔、噁心的」,如果想表達你感到噁心請使用"nauseated"唷!

 

太歡樂的一部片了我一直在repeat播放,無法自拔哈哈哈。要感謝Victor間接的推薦!然後假期slipped away once again!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版的更生人嘛其實。

忘記從甚麼時候開始,我突然覺得自己的人生好窄好窄,過去所讀所見的東西,大部分在當下我都沒辦法真的碰觸到最深處的意境,只是一味接受、並且用自己的感覺去解讀。忘了是哪一個契機啟動,我發現正因為我如此渺小,生命卻如此龐大,所以我沒辦法深入每一個人生的細節,所以我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讀英文系讀到大三了,身邊的人開始問起「文學是甚麼」,這是一個很tricky的問題,在我心中是怎麼定義文學的,我也不知道。我相信有一套標準或是價值在,只是於我而言,文學還是一個很模糊抽象的概念。但就我最近所發現的,在我人生不經意悄悄轉動之際,有很多瞬間,我發現我懂了,我終於知道久遠以前看過的那篇作品在說甚麼。也許這是人生必經之路,只是多年前的我年紀尚輕還無法參透便急於吞下所有能吞的東西。真正的內涵意義直到我遇到了更多人、發生更多事,我才有機會一窺究竟。

更生人,截至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機會遇到,又或著,其實我生活中可能向他買過便當而我不自知。而更生這二字不正代表他們的重生,人們愈是不知道他們的存在,重生二字便愈是透徹。談及更生人就不應該再討論他們以往所犯下的錯,而應該把注意力放回他們日後的生活。其實,連檢視他們的日子都不應該,對我們平凡百姓而言,他們也是平凡百姓。平日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八卦一些名人明星身上,老百姓是引起不了我們的注意的,那麼,如此的無視才是更生人所需要的吧。

以上只是一時所感。《頭號男孩》全片以一種緩慢、乾淨的步調進行,搭配極致純淨的配樂,構出一幅幅強烈壓抑的人生風景。少年時代的兩位男孩表現可圈可點,尤其是金髮小男孩,在他的眼神中總是透露著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憤恨,導演手法輕盈的讓他在一次對話中輕描淡寫說出他哥哥對他性侵的過程,反而更能引出觀眾心中一顫之後的同情。而Eric相較之下,他有點像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甚麼,只是茫然的跟著Phillip。Terry在劇中角色較不那麼突出,大概只是為了平衡劇中極不平衡的天平,在社會一面倒的壓制之下,還能尚有一人挺身而出,即便他喝醉之後脫口而出:「傑克,我最得意的作品。」不小心透露了他還是把傑克視為一種事業上的成就而非道德上的救贖。

直至最後一幕,我都還無法輕易逃離導演塑造出來的那種氛圍。於是我躺在床上繼續跟著音樂,看著片尾名單,心中有點感慨,卻還是無法再更深入,只能隨著那種很乾淨緩慢的旋律,思緒又飄至他方...。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了《當櫻花盛開時》突然覺得樂觀了起來。隨著「優」起舞的眼淚好像也在說著:一點都不寂寞了。步行出戲院的時候,我和邱佩珊兩人一度還有點不知道說些甚麼才好,當下她甚至覺得沉重,而我則是還暫時無法自拔。

之前很熱門的話題:人永遠都是孤獨的。雖說這部片也是著眼於老年喪妻的失去感,故事的結尾卻給了我一個很正面的答案-人並不孤獨。即便自己所深愛、所習慣的人死去,也能在他/她死後,透過舞蹈這樣的媒介讓彼此心靈相通。此時再也沒有孤獨,因為一切已經超越了現實和時空,兩道靈魂就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個瞬間終於融合。

不過,也許,你永遠都遇不到那個人;相反地,也許在你死後,還是會有那麼一個人出現,即便你們陌生於彼此。哈哈,想起以前讀國文,偶有與古人心靈相通的時刻,那時,我就一點也不孤獨了。要是哪天我有幸留下些甚麼讓後人發掘,也許我死後還能得到相知。


之前寫過的《心的方向》也是關於老年喪妻之後主角所發生的種種。兩者卻以很不一樣的角度與觀點出發,也許哪天我有心再來寫寫吧。


我還沒寫蘇格拉底。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真是魔幻寫實光怪陸離的一部片阿,搭配上整個廳院只有我們三人,然後我打翻可樂Kener打翻爆米花Victor接手機,整個氛圍就很真實卻又魔幻。

我以前和別人說我很喜歡魔幻寫實的作品,自己也想嘗試創作這類型的東西,大家只問我魔幻寫實是甚麼,但我卻無法清楚的解釋、表現出來,而鍾孟宏《停車》就很有魔幻寫實的味道。看過類似的一部片是Martin Scorsese的《After Hours》,也是很魔幻很寫實的一部片。兩部片都是一個晚上的故事,兩部片中主角的際遇也都一樣光怪陸離。實在是太有趣咯~

其實我現在說不出甚麼正經的話來評論這部電影,只是在生活如同一灘死水之際,能感受到這樣的魔幻卻又寫實,不免覺得人生精彩了一些。魔幻大概就是能脫離現實,很扯、很誇張、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大概就能沾得上魔幻的一點邊,偏偏一切又是那麼真實,真實到彷彿就發生在你身邊一般,如此衝突卻又和諧的兩個元素,就這麼巧妙的被「停車」二字串起來,其中還能道盡酸甜苦辣五味雜陳。所以我才說是部好片,至少是部還蠻值得去戲院看的片。

這部片以國片來說卡司蠻大的,哈哈,至少演員都是我很喜歡的演員。據說導演的某個親戚還有參加2008中央電影英文營,哈哈哈,有點巧。


寫不出甚麼狗屁還是先擱著吧,
反正「台片新高潮」請大家多多支持吧台片!

補一下,戴立忍實在是太帥了,演甚麼像甚麼,渾身是戲!哈哈哈哈哈。金士傑也是,高捷也是,演妓女那個廣告模特兒也很不錯,張震有愈來愈純熟的感覺,杜汶澤肚子與我不相上下而且很會演,桂綸鎂終於長大了,納豆還是蠻好笑,九孔還是很吵,妮妮長得超可愛除了眼睛比我大與我四歲照片很像,演奶奶那位根本是演技派!演員們加分好多好多。愈想愈好看這部片。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個問題其實根本不重要。

渺小如我也隱隱約約感覺到,大三這段時期似乎要成為一個轉折唷。突然對英美文學感到很有興趣,突然開始喜歡跑步,突然每天早上都會折棉被,突然購買一些工具書,突然檯燈開始眩光、突然擦起指甲油,突然不再壓抑吃雞排,突然開始很喜歡英搖,突然在雨天的時候不會心情不好了,突然回復單身,突然出現好多好多朋友...。

這些突然全來自於甚麼誰也不知道,但我想是有人刻意安排的吧。我很樂於接受這些突然,也很甘於和這些突然和平相處,也許「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但人走過一次可可西里不會再是同一個人。

主題浮現。


《可可西里》從一開始就完全抓住我的目光,即使看起來很像是中國特有的、和風景、和生態議題有關的片子,事實上它的內容也的確是這些,但故事、角色、攝影手法、還有藏羚羊這些元素交織成很不凡的一部作品。這部片在2004年的金馬獎得到了最佳劇情片、最佳攝影,由此可見其內外兼蓄、形式和內容都有一定的水準。

故事一開始由一個人坐在車子裡被挾持開始,我個人認為這是很好的鋪陳,對於並不怎麼了解可可西里與藏羚羊的觀眾如我,是一種對於故事很好的引導。接著一連串的鏡頭交代發生甚麼事,一個來自於北京的記者-長得非常帥-來到當地,希望採訪巡山隊隊長寫出一篇報導,之後,他便踏上了可可西里之路。途中所見所聞在故事的最後,他寫成一篇震驚世界的報導,並且連帶影響了可可西裡的命運。中國政府後來終於成立保護區,其他國家也開始禁令藏羚羊皮的買賣。

一邊是極度商業的藏羚羊皮買賣商,一邊是不支薪還得時常上山抓人的自願巡山隊,在這兩者如此明顯的對立下,很自然地我們都站到了巡山隊這邊,當然我也是。所以跟著他們的思維走,他們所做所為無不讓人折服-即使他們太窮,不得已只好把充公的羊皮拿去變賣。

最令我印象深刻並且感動的一幕便是:一開始被挾持的人被抓到了一個黑色的房間(順帶一提那裡的光線打得實在非常好),有一隻藏羚羊、一個人把槍口對著牠、還有隨後要剝皮子的人。一聲砰,藏羚羊被射中了,鏡頭移至那名巡山隊員的臉,再補一槍後藏羚羊必死無疑也不能動了,再度移至那隊員的臉,而後剝皮子以快速的手法把皮剝走了...那名隊員也以一種無所謂、很順便的方法被殺了。這一段就在一開始,但當時我還不了解,等看完整段故事再回想起這段,手法實在太美,那隊員的精神也實在令我感動。

《可可西里》源自於真實故事。一直以來我對於真實故事的電影並沒有特別感興趣,但這部電影讓我一直在心裡琢磨著,這世界上真的有這麼一群人守護著一個所謂人間仙境的地方,仙境二字代表的不是它綠油油的美,而是沒幾個人類踏進去過,宛如神仙居住的地方不可侵入似的。想起這一點,就覺得這世界還是美好了一點。

主題結束。

很突然地,我想謝謝吳賢。
呼應標題,不論妳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嘴砲還是實踐家,你有無男朋友,你機掰還是善良,我都一樣這麼愛你。不是我帶給了你的世界一點小東西,而是你成就了我的世界我的人。我愛你。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About Schmidt》《心的方向》

雖然Jack Nicholson總是瘋瘋癲癲的,不過他的作品一向都還蠻吸引我的。從《神鬼無間》、《心的方向》到《一路玩到掛》,即使他似乎都在演他自己,但算他還會慎選劇本,還不至於搞砸了他在我心中的演技形象。

《心的方向》這部片以一個退休男子的生活做為起點,生活中一步步的變化和退休後空閒下來的時間讓他不知所措,進而思考關於自己人生中的一蹋糊塗。

偶然間看到電視上類似世界展望會兒童救助領養的宣傳廣告,他認養了一位名為Ndudo的小孩。收到協會寄來的確認信中建議養父們可以寫信給小孩,並且告訴他們關於自己的個人資料。因此,他藉由寫信給他遠在非洲的小孩,訴出了他人生的故事。過去、現在、未來就像一條平滑曲折的線,一路延伸到看不見的盡頭。有趣的是,即便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真相,他在信中還是不免吹噓一下自己,這點突顯了Schmidt這個角色的可愛。

劇情就不贅述了,直接跳到感想。


在看這部電影的當下,只覺得Jack Nicholson真的是好可愛。老來瘋、老頑童的形象真是深植人心。在看完之後,去家教的路上都在想他。劇中,Schmidt是個很缺乏愛的人,也許他正是那種不知道愛是甚麼的人。他以為他愛他的老婆、他的女兒、他的工作...,但退休後的空閒生活讓他體認到其實他是個孤獨的人。他不懂愛人,人也不會愛他。這點在他以為他是好心的勸他女兒不要結婚時,她女兒所講的「你這時候知道關心我了?」可以得証。在他寫給Ndudo的信中,我們聽來會覺得他很愛他女兒,但基於愛應是互相的道理,他女兒的反應雖然有可能代表她是個不肖小孩,但也很有可能意味著Schmidt根本沒有意識他與他家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問題。例如他老婆,他一開始還自顧地嫌棄他老婆,抱怨著退休後才發現自己有多討厭老婆的一舉一動。突然,老婆死了,他開始過著沒人照顧的爛泥生活,卻又意外發現老婆約莫20年前跟自己的好友發生外遇。這一切的一切只指出了-他並不關心周遭的一切。直到退休後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他才一步步發現,他好孤獨啊。

我突然甚麼都不想寫了。

總之,結局讓我落淚了。諷刺的大概就是,他難得感受到的愛,竟是來自遠方的一張圖畫。走過人生三分之二才意識到這件事情,說來也實是有點令人難過。


希望大家都有愛!

在此引述小王子作者一段很美的話-

"Aimer, ce'nest pas se regarder l'un l'autre,
C'est regarder ensemble dans la même direction"

-Saint-Exupéry(1900-1944)

大意就是,
真正的愛情不是兩人看著彼此,
而是兩人看向同樣一個方向。


共勉之-------















共三小勉之啊,
搞得我好像教會的人一樣充滿著愛與力量,

我一樣憤世嫉俗跟吵鬧,
心臟一樣很痛,
人生也一樣那麼機八,

所以,
大家多看電影吧!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還記得多年前,
不知是何時了,
剛開始喜歡看一些風格特異的電影時,
這部《原罪犯》上映了,
那時候就一直很想很想看,
但總是不知怎麼著一直沒去看。

今天在一個奇妙的機緣下好好看清楚了。

在看這部片的時候,
我腦中偶爾會閃過《追殺比爾》的畫面,
一樣是講復仇,
視覺風格一樣強烈、黑色,
然後找了一下影評blah blah blah才看到,
人家說
"如果你喜歡Quentin Tarantino的風格,也很容易喜歡這部片"

yape,
我想我喜歡。


首先,
先解釋一下為何我又復出寫這種討論電影的東西。
因為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想寫也不敢寫。

但上次巧遇share36在看《巴黎初體驗》,
然後又巧遇她與steve在消夜街口,
Steve說我都亂推薦,
share36說她是看了我網誌才想說去看看的。

就是這一句話,
讓我想偶爾寫寫也不錯,
反正只是好玩跟分享一下而已,
我不用把他看得太專業太嚴肅,
大家也是。


好,
回歸正題。

《原罪犯》一開始呢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
猜不到接下來要幹嘛。

隨著劇情慢慢發展,
愈趨離譜...
也愈讓人神經緊繃。

其中一些畫面是讓人血脈賁張的,
雖然不及《巴黎初體驗》,
但畫面、聽覺給人的震撼,
讓我手心腳心都是汗...

也有殘酷的,
當然,
復仇嘛,
沒有殘忍一點的場景,
要如何展現那被囚禁如此久的忿恨與壓力。

畫面的剪輯與視覺影像,
在在都快速而強烈。

我現學現賣,
中間時間的流逝呢,
使用了著名的「蒙太奇」。

畫面分成兩半,
一半是世界或重大新聞,
一半是主角。
就這樣輕描淡寫的,
時間帶到了十五年後...
故事也正式地邁入「開始看懂」的部份。

後續我不想多說,
以免破壞share36的觀影心情,
哈哈哈自以為我一寫就有人會看。


好,
那來討論一下感想好了。

剛看完我只覺得蠻沉重的,
因為內容揭露的太過殘酷太過直接。

也許重點是擺在愛情,
但也有可能是擺在人性最深層的黑暗與空洞。

恰恰好我最近在看《中性》,
媽呀爆點差不多,
讓我好好思考了一下事情的嚴重性。

很嚴重,
真的。
大概是我們凡人怎麼想也不會想到的那種關係。

在回想之後,
也就是所謂的反芻...哈哈,
到覺得雖然有點難過有點悲哀,
卻也是另一種浪漫。

大家都說李宇鎮他的自殺是想追隨他姐姐,
或著是完成了復仇可以心安理得死去。

但我想他是個心中有浪漫的人。
愛得不顧一切,
愛得這麼轟轟烈烈,
他的愛,
因為他的復仇延續了超過十五年。

很熱血啊他,
雖然是在一個沒有表情的臉孔之下。

「我們明知道是姐弟還相愛,那你們呢?」

這句話,
完整的替他下了結論。

很酷的一個角色我覺得。


另外一段令人動情的,
當然就是主角與他的女人。

說是他的一點也不為過,
真的。

他打架的時候,
完全是視所有於無物,
也就是不可一世(中文真的變爛了)。

但到了電影的尾聲,
他的哀求、自殘、痛哭,
顯露出他內心最深的罪惡與脆弱。

他被復仇引領著人生未來的路,
即使他知道他還只是個被操弄的玩具,
他已無心也已無力去做些什麼了。

對他而言,
莫過於守護他最重要的女人了。

也就是這一點,
讓他與李宇鎮之間的輸贏分出高下。

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嘛...
真的是沒錯。

嗯嗯,
還有太多東西還沒好好消化完,
所以還有點東西可以再細細品味一下。

這是部節奏緊湊,
可以說是好看的電影。
really。

然後我想,
結局令人難過卻又同時感到慶幸。

幸好是這個結局。

所以我發現原來我也是浪漫主義者。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大河戀

黑腳河貫穿了諾曼和保羅的人生,
他們從小和這條河息息相關。

就連嚴肅的父親踏入這條河川裡,
都會展開笑靨。

假蠅釣手的節奏,
就像是他們人生的節奏一樣。
諾曼的旁白之中說過,
在某次父子三人釣魚的時候,
他發現保羅已有自己的節奏。

那是第一次保羅放棄父親授予的,
選擇自己的。
這和後來保羅的人生一樣。

保羅的個性和諾曼相比之下很突出,
挑食,
還有那句斬釘截鐵的說要當職業假蠅釣手,
都讓人看出他的特別。

布萊德彼特詮釋的很棒很洽當,
純真的眼神和大大的笑容,
都為這個個性十分獨樹一格的角色大大加分。
即使他嗜賭,
也讓人討厭不了他。

諾曼看似堅強,
其實卻很懦弱。
他知道自己的弟弟已深陷賭場,
卻沒伸出援手救他。

他只想到可以借錢給弟弟解決欠債問題,
卻沒想到這和債不債其實無關,
保羅真正要的是什麼,
或許就是父子三人再在一起釣魚如此簡單。
他沒將弟弟拉出泥沼,
日後也釀成悲劇。


我很喜歡這部片,
看完了有淡淡的哀傷呀,
大餐姐姐都哭了。

裡面黑腳河的風景真的很美,
我最喜歡他們將釣魚線拋出去的那個線條,
很優雅很愜意,
好像人生也能如此簡單,
清澈的溪還讓人遠遠就看得見有沒有大魚。

真的很推薦。

還有,
這部片的海報真的太美了,
我就是在MIDI的團體室裡看到這個海報,
回家找資料就很想看。

不過這張海報法文版的現在要價6000,
是我整整一個月的薪水呀腰瘦。

巴黎初體驗

這部片名大家都說翻得蠻爛的。
我也覺得。

英文片名是"The Dreamers"
比較確切集中片中重點。

一對法國的雙胞胎兄妹和一個美國的遊學者,
能擦出什麼火花?
可多咯。

哈,
這部片聽說在當年金馬影展是超限級,
所以不推薦拉拉這類保守的傢伙。

很多露點,
露點再露點,
也很多那類的畫面,you know。

不過我在看的時候雖然有點臉紅心跳(因為藝文中心很多人),
倒不覺得突兀。
在這裡頭,
露點很自然,
不會讓人家排斥。


劇情裡哥哥是個革命主義者,
而那位美國少年是和平主義者,
妹妹則是沒什麼意見的人。

他們三個都是大影癡,
是真正的影癡。

楚浮啊高達啊之類赫赫有名的大師的片子,
他們都倒背如流,
我在看的時候就想到,
這就和我們從小看賭神、九品芝麻官、龍祥電影台這類的一樣吧。
周星馳的電影我們也倒背如流。
好離題了。

導演在劇中玩很多梗,
有人說這是一部導演向那些大師們致敬的電影。
我也這樣覺得,
因為我腦海中曾經也浮現過這個想法。

連體嬰的那兩位有著曖昧關係,
他們走不出彼此,
從美國少年在一次爭執中講出的話可以看出,
他們只有對方。

妹妹和那美國少年約會了一天,
回家後發現哥哥帶女人回去,
咆嘯、大哭之後,
我想她才知道自己真的愛著哥哥。

有時候的確如此,
你以為你和某個人很要好,
但總會有個契機,
你會發現你走不進去他們的世界。

我也認識這種人,
所以我知道。

有些人們會在他們的世界外築一道牆,
或許他們自己也不自知。
可是他們走不出來,
別人也走不出去。

好像繞口令所以我停止。

另外,
這部片的背景是法國的某個學運,五月什麼的,1968年。
對不起我有查過但現在忘了,
記憶力最強的時候就是高三。

嗯,
劇中哥哥崇拜毛澤東、是個革命主義者,
雖然美國少年笑稱他是理想家而非實踐家。

這個哥哥有一段和他父親的爭吵,
他父親是法國有名的作家。
所以他們家是迷宮似的豪宅,
家裡還有一道走廊全擺滿了書。

他們爭執著革命不革命。

最後,
他們父母看見三個孩子全都裸體一點都不遮掩的睡在一起,
什麼話都沒說,
只安靜的放下支票然後離去。

哥哥很輕狂也有自以為是的推翻一切的想法,
但最後父母的寬容與沉穩,
讓我不禁覺得這場爭執是他爸爸贏了。

這部片其實要講的還蠻多的,
但你也知道我這個人沒什麼章法,
所以打不出有邏輯的感想來。

記得,
它是超限級,
哈。

還有,
不要在藝文中心這種人們會在背後走來走去的地方看。

敢愛就來

和單單一起看的耶,
在看之前他還說歐洲電影很沉悶。
我說也有很多很感人的,
他說感人但是沉悶。

看完之後我立刻問他對歐洲電影改觀沒,
他露出招牌笑容說改了改了。


這部片真的很浪漫,
儘管結局如此,
還是非常浪漫。

男孩和女孩都是我最喜歡的那種白目。
很敢。

他們從小到大就是打賭打賭,
賭到最後,
賭注愈來愈大,
花的時間也愈來愈多,
賠上的也就更多。

女主角好美,
男主角我看過他和蘇菲瑪索的情慾寫真,
雖然我後來才想起來。

他們不敢打賭的只有愛情。
即使賭了,
也讓人無法信任。

花了一輩子的時間,
證明最後這個結果不是賭、不是遊戲。

劇中兩人追追跑跑你追我趕的遊戲很妙,
還有很多噁心的東西值得愛玩大冒險的人參考。

這部片裡有很多想像的畫面,
導演都處理的很魔幻,
帶點艾蜜莉的感覺,
我很喜歡這種風格。

有點無厘頭,
卻有脈絡可循。
有點傷感,
卻這麼浪漫。

你會大笑,
但也有可能落淚。

結局可能會讓人心裡空空的,
但更有可能讓你暖暖的。

哈哈哈,
總之我好喜歡。

---------------------

這就是報告已經打完的人的囂張。
兩天看了三部片,
還沒加上昨天在房裡看薛功燦的新鬼片,
他變更帥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看大家都在打,
我也湊一下熱鬧好了。
哈。


壞教慾。

今天我說這也是一步跨越性別的電影。
然後拉拉說是戀童癖。
我才想到,
啊對是戀童癖。

不過...戀童癖其實只是一個點而已吧,
我個人還是認為,
跨越性別。

在每個角色上面都能看得出性別的特色。

馬索羅神父,
是的他是戀童癖,
但其實他在性別這方面上還是有很大的著墨。

譬如說他愛上聲音如同天籟的伊修納,
拆散他和安立奎之後,
他的後續呢?
結婚生子邁入所謂正常人的生活。

他熱切看著伊修納或約翰的眼神,
正透露著他不可能是所謂的正常人,
不論他結婚沒生子沒,
他看見約翰他還是滿腦子只想得到他,
這是人類深沉且無法自己控制的本能。

伊納修。
他的本尊出現的確讓人失望,
便得墮落、頹廢、吸毒甚至隆了一對很奇怪的胸部。
很難讓人想像他被馬索羅和安立奎那樣愛著。

但那只是一種掩飾吧我想,
從後來伊納修寫信給安立奎可以感覺到,
伊納修的心靈還是伊納修。
或許他認為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
才能被認同、得到幸福。

畢竟小時候的他,
單純的愛著安立奎的時候,
馬索羅神父嫉妒憤恨的作法扭曲了他整個人生。

有個畫面是他被一分為二,
我覺得阿莫多瓦也太厲害了,
完完全全的表達出他想講什麼。
至少我看的時候心中有讚嘆了一下,哈。

安立奎,
很帥,
哈。
他對伊納修的感情也讓人非常感動。
在他對馬索羅神父說"我不會讓伊納修和你獨處"的時候,
我就覺得這個人真棒。
之後他聽到伊納修死亡的消息,
那雙眼神,
真的非常動人。
難以形容。
他想探索約翰,
同時也探索自己對伊納修的感情吧。
哈哈,
整個很喜歡他。

約翰,
腰瘦呀,
蓋爾賈西亞貝納在這部電影怎能如此肥短?
拜託BICYCLE去看摩托車日記,
這樣你們才不會懷疑我的眼光...。

他是這整部戲非常重要的主角,
串連了所有人的戲份,
也是心機最深沉最重的那一位。

我覺得對他有點同情,
他雖然不擇手段,
雖然只想成功,
但其實在他心中,
伊納修的死對他還是很大的打擊吧,
就像他母親講的。

而且也能看的出他真的愛他母親。

這種矛盾、複雜的角色最難演,
演得讓人覺得對他不齒同時又悲憐他。
他在戲殺青時的痛哭,
不僅僅是哀悼伊納修,
也是哀悼自己的愛人能力吧。


嗯,壞教慾就到此。
已經又失去邏輯了哈哈哈。
我想我愛上阿莫多瓦了,
可能要開始看遍他所有電影了吧我想。



 

西班牙公寓,
嗯,
這部片想講的很多,
而短短125分鐘的電影能完整表現出什麼,
還不一定。

結局很老梗,
不過很合人胃口,
因為會覺得這樣的結局,
很清流很...就是很有人生從此轉折的味道。

各國的人都匯聚在同一間公寓裡,
發生了很多趣事,
其中議題和男女還是很有關係。

也看得出導演似乎想隱喻各國人的特性,
卻又製造小事件打破這些stereotype。

總之這部片很輕鬆頗好看,
看完了有種想實踐夢想的感覺,
出國什麼瘋狂的體驗都好,
不要被侷限在自己固有的人生圈中,
有所突破有所邁進不論結局如何,
都能有所斬獲。

主角哭著出國,
回國也是哭著。
他去了西班牙,
最後還是回到法國。

看似人生都在原地打轉,
看似他的人生有頭有尾首尾呼應,
但,
這一段旅程帶給他了什麼,
與女友分手?
與人妻外遇?

帶給他許多不同身分,
他打破國疆的界線,
他成為所有國度的人。
他回到最初的那個自己,
放棄了好不容易面試成功的工作機會,
只因為那裡堆滿了紅藍黃的檔案夾,
他需要的還是那句話"我要寫本書"。

其中有一段我覺得很耐人尋味,
就是他在腦裡的過程。
他忘記法文了,
法文原本該是他的母語,
但在他腦裡他卻忘了。
這不符合醫學的概念,
但這很明顯的表現出,
他已不再是原本的他。

即使回到原點,
一年這麼一個短短的時間內,
所有小事情都能改變他。

一個念頭或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人生就是如此吧。


阿阿阿,
看完更想去巴塞隆納了。
蕃茄節呀。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