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Film (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因為是由我本人決定...
所以完全主觀以及狹隘。

然後是以台灣區2009上映的片子來計算的唷 顆顆。
雖然說是排名,但它們並列第一名這樣,
因為實在是太難決定誰第一誰第二了。

 

Milk/自由大道
Grand Torino/經典老爺車
Waltz with Bashir/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百萬富翁
The Reader/為愛朗讀
Star Trek/星際爭霸戰
The Hangover/醉後大丈夫
Inglourious Basterds/惡棍特工
Up/天外奇蹟
Districe 9/第九禁區

 

我想...這真的是一個非常主觀以及沒甚麼意義的小排名。

 

另外還有許多片子我也很喜歡,姑且列入遺珠之憾好了哈哈哈,但根本不需要遺憾甚麼...只不過是個冷清清的小網誌的小排名而已!

Boy A/心靈鐵窗
Che/切
不能沒有你
送行者
Marley & Me/馬利與我
The Wrestler/力挽狂瀾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我知道這個所謂的遺珠榜單流露出去應該會很多人痛罵我竟然把《不能沒有你》放在這裡,
然後再看了看樓上那些片子...竟然《The Hangover/醉後大丈夫》這種娛樂+商業的片子可以排上去,
還有當《Districe 9/第九禁區》如此白爛又奇怪的片子也榜上有名,
一定會開始懷疑我的腦袋以及對電影的品味是不是有甚麼問題。

嗯...就說了是主觀狹隘的一個排名而已啊。
不然要我怎麼辦。

 

最後是觀片量永遠不夠多的我本人的遺珠,
就是聽說很不錯但我一直遲遲沒看到的片子...
列出來給我自己做個參考,
要是你個人鍾愛的片子出現在這裡應該能比較有安撫作用吧。哈哈。

Changeling/陌生的孩子
崖上的波妞
Rabbit Without Ears/沒有耳朵的兔子
The Class/我和我的小鬼們
橫山家之味
Clara/琴戀克拉拉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永久居留
I've Loved You So Long/我一直深愛著你
Tulpan/圖班嫁給我
爸,你好嗎?
Bottle Shock/戀戀酒鄉
The White Ribbon/白色緞帶

 

唉,
電影怎麼看就是看不完,
人生短短,
要怎麼做選擇呢?

也許煙、酒、大麻才是真正的朋友?

 

Oh...最後一句只是在揶揄某些poser而已呵呵。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評回中壢再打。

--------------------------------------

 

繼上篇不孝至極的謎團文之後,老天爺讓我晚上看了這部《秋天裡的春光》,提醒了我有多喜歡老人這件事情。BTW, I don't really believe in any particular god, but I still believe in the idea of god.撂這句英文的原因是,我借片子大部份都是很隨機的,雖然我弄了一份不可能的list,但我其實也沒有完全照著那個list去選片子,所以這造就了兩個結果:我的list增加速度很快減少速度很慢、以及借片的時候常常發生相當意外的巧合讓我感到冥冥之中something is guiding me...。

繼上次《Ben-Hur/賓漢》和《Monty Python's Life of Brian/布萊恩的一生》的超巧合後,今天就在我因為拖地拖到失心瘋竟然到網誌質疑我阿公阿嬤之後,看了這部好看、感人、又溫馨可愛的《秋天裡的春光》...我要向我阿公阿嬤下跪了...。但其實我阿嬤人在泰國啦,只是每次提到把家裡弄得髒兮兮的最厲害人選一定要講到我阿嬤啊!

 

--------------------------------------

天阿,我的生活真的是沒有甚麼東西可以打了...竟然花了兩篇文章討論我阿公阿嬤弄髒家裡的厲害程度然後又再回來懺悔...I'm such a loser...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天空之城.jpg

 

到現在還記得小學被逼著吹直笛時,老師們的首選都是《天空之城》,算算出生年份的話,其實它也紅蠻久的;這次重返宮崎駿之旅,我來到第二站-《天空之城》,一聽到片頭的音樂整個記憶都被喚起來了,電影和配樂的結合果然還是可以一加一等於二。

宮崎駿的動畫世界中,基本元素除了上篇所講的環保、反戰之外,飛行也是他一向的特色,另外還有相對於綠意盎然的鋼鐵之城;這些元素又再度被重新組合然後充滿新意的被呈現在《天空之城》當中,只不過這次那個飄浮的城堡直到今日看來仍是魔幻之外又創意十足。在這部動畫之中,那座天空之城其實就像是個麥高芬,是戲中人物苦苦追尋的東西,只不過它最終面目還是被揭曉了,而結果也的確懾人。

除了天空之城所在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所謂的神或是上帝之外,它高科技與千年老樹的結合卻一點也不衝突,這又讓人聯想到埃及這個金字塔與木乃伊、失落的國度;所以說《天空之城》的故事比起《風之谷》更複雜也更多元。另外,在宮崎駿的動畫世界中,大概要直到《霍爾的移動城堡》才有真正比較顯著的愛情成分,但姑且可以把《天空之城》看做為一個起點,《風之谷》之中男主角戲分太少又太普通,而《天空之城》中男主角就更為勇敢和冒險,甚至還有一些曖昧橋段...(別看我如此歲數了,看了我還是很害羞的),像是兩個人一起在飛船上盯哨,男主角怕女主角冷便叫她一起躲進斗篷中...;或是在他們兩個抵達天空之城時,女主角遲遲解不開兩人之間打了死結的腰際的線,男主角索性把女主角抱起來四處奔跑...。總之,愛情的部分口味還是相當不重,看慣了偶像劇或是《淘氣小親親》那種的可能會沒有感覺,但他們才大概小五小六的年紀吧,不要要求太多了!

對於片中藏身在暴風雨之中巨大的天空之城所擁有的力量和智慧,其實我還蠻心生嚮往的。也許人類不應該擁有毀滅的力量,所以它才被遺棄了幾百年之久;但看著那上面唯一生還、面相可憎也可以可愛的機器人緩步走著,身上有小鳥有蝴蝶環繞著,又不禁覺得人類被自己的複雜給害慘了。而片中壞蛋所代表的貪婪和權力慾望,其實又是宮崎駿動畫電影中時常出現的主題-人性,只是這次將醜陋面放到極致,便塑造了這位失心瘋的大臣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將近結尾的地方,女主角的長髮被截去了,這是古今中外普遍使用的電影手段:釋去禁錮的長髮which means被剪短或是將髮圈摘下,這都是一種(女性)覺醒的力量和轉捩,所以我們也可以將其看做是女主角從一位只想平淡的活著的少女瞬間轉變成頭腦清醒勇於直前的...女人了吧。而最後千年老樹的樹根盤節著、救了大家,這也是一個不喻自明的象徵了。

 

希望我還能繼續寫下去啊,雖說我本人現在幾乎重新看完了就是了...看得速度總是比寫得速度快呀。但到時候可能會忘記細節了呢...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風之谷.jpg

好吧,我個人的宏願是能將宮崎駿的每部電影都寫下來,但各位也知道我本人有多愛嘴砲,很有可能又只是講講而已...。而且說實在的,寫影評是孤獨的;除了身邊朋友通常是懶得看之外,經由google關鍵字搜尋片名而來的人通常也是看完拍拍屁股就走,所以說...我還是少廢話趕快寫好了。另外,我本人幾乎完全不會日文,所以平日寫英美語系電影時常使用原文和中譯對照的方法在此便不適用,請各位見諒。

 

對我個人而言,畢生鍾愛的兩大動畫勢力便是PIXAR皮克斯以及宮崎駿的動畫。這兩者其實本質上還蠻不相同的,雖說我還是覺得這兩者都是給大人看的,但皮克斯在兒童觀眾群的掌握度還是略勝一籌。皮克斯比較注重在喚醒成人的童心,同時又能提供給孩童們一些所謂的教育意義;而宮崎駿的動畫議題相對嚴肅,除了反戰、環保議題之外,他不斷在檢視人類自我,並放大在貪婪過後的結果作為一種手段去提醒大眾。像這部《風之谷》,我很懷疑兒童真的會覺得好看甚至是看得懂嗎...。

本片是宮崎駿第一部導演的動畫長片,於1984年上映,我本人當時是還沒出生啦...聽過這部片但記憶中兒童時代並沒有看過這部片,所以無從以一名兒童觀眾的心態去回想這部片帶給了我甚麼。但就現在這個當下而言,這部片除了精彩的故事結構之外,畫面上充斥著的象徵和隱喻也相當有趣。先來談談故事好了,老樣子我還是略過劇情簡介,直接切入重點:心地善良到如同天使一般的風之谷公主-娜烏西卡發現了腐海的秘密-原來腐海是在淨化人類所產生的汙染,而看起來恐怖至極的王蟲們其實是在守護著那座森林,也就是守護著「淨化」的源地。首先,紅眼睛這個著名的電影符號在本片又再度登場,《魔鬼終結者》裡面終結者的紅眼、《2001太空漫遊》裡HAL那顆無所不知的紅眼...在人類的幻想中,所謂科技高度發展之後所導致不可知的毀滅時,那種透視人心卻又冷血毫無感覺的「生物」,長久下來常常是用紅眼睛來作為表現。但本片稍微扭轉了這個紅眼睛的意義,紅眼睛在此是憤怒的、失去理智的,除了仍然代表人類造成的後果(被人類惹怒),其實也表示王蟲並不是有意識或是有意圖的去破壞、傷害人類。這和那些高智慧的科技產物的紅眼睛是相當不同的。而當王蟲冷靜下來,它的眼睛是藍色的,如同大海一般那麼清澈,甚至可以不顧它令人嫌惡的蟲殼外表,那些藍眼睛令人感到一種和藹、慈祥的平靜。這是宮崎駿玩弄了顏色上造成感官的不同,又加深了更多層次的很好的範例。

接著是人與蟲之間的矛盾,延伸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戰爭。在娜烏西卡兒時,她藏了一隻王蟲的幼蟲在衣服底下,結果被父親發現了。在那些人伸出手急著要把王蟲幼蟲給帶走時,那畫面其實看起來和王蟲前面那些走路的手是一樣的。王蟲本身是小碎步的一種昆蟲,所以走起路來前面的「腳」動得很快很快;而那些人在伸手壓迫娜烏西卡時,急切的欲望和害怕讓他們看起來就和蟲沒兩樣。這是一種矛盾,也是一種寫照。面對害怕的種族、族群時,人類想到的是消滅他們,希望根除所謂的禍害。如同我本身懼怕的蟑螂,我也恨不得牠們能完全消失。但let's face it,蟑螂活了比人類還久,牠們大概還會活得比我們更久...。扯遠了,總之,這是人類歷史上一貫的作風,古今中外皆然。那些種族大屠殺、種族歧視,其實往往來自於人心底的害怕。舉《科倫拜校園事件》裡面引用的《南方四賤客》影片作為例子,白人之所以歧視黑人,根本上就是來自於對他們的懼怕。一開始是因為他們來自於遙遠的非洲,在文化背景差異之下的不了解,讓白人裡所當然覺得黑人會巫毒、會法術,再從害怕到去限制他們、禁止他們;當黑人解放之後,白人心底又開始害怕黑人會挾怨報復,但其實黑人只是想要過著吃飽喝足、與世無爭的生活,所以在害怕到極致變成攻擊之後,黑人的反擊又更加深白人的害怕...。如此的惡性循環,其實追朔到根本,只是因為害怕而已。在《風之谷》之中,娜烏西卡遇到陌生、或是我們覺得外觀可怕的生物時,她總說「不要害怕」,我想這可算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最後,環保也是這部片相當重要的一個議題。因為這部片的背景是在人類文明發展至極被大自然反撲之後的年代,其實現代的我們也有這方面的觀念,所謂大自然的反撲其實是一種淨化的過程,但是我就不知道1984年的環保意識和觀念是不是這樣子,如果不是只能說宮崎駿未免太厲害了!舉例來說,台灣備受土石流之困擾,其實仔細想想,它是一種透過破壞摧毀來達到淨化的過程。小時候都學過,為什麼會有土石流?因為水土保持沒做好。那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水土保持很重要,還是一直不去做好呢?因為水土保持很困難、很複雜-至少對於想要拼經濟、物盡其用的人類來說很困難。所以說在貪婪的趨使之下,明明知道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為了實際上能得到的利益,人類還是忽略了。於是在造成不可測的惡果之前,自然之母便先利用土石流摧毀人類辛苦但無腦的「文明」,讓一切反璞歸真。就像《明天過後》裡面那場差點殺光地球人的風暴一樣,在風暴過後,太空人看著重生的地球,只說了:「我從來沒見過這麼乾淨美麗的地球。」而《風之谷》中,腐海就像是土石流一樣,只是它強大幾百萬倍,那麼汙染是誰造成的呢?就是那群文明發展到極致、自大的人們了。可悲的是,人們還是想奪回權力,甚至不惜喚起以前摧毀地球的怪物「巨神兵」。巨神兵就有點像終結者了,它是文明的產物、擁有強大的摧毀力量;而王蟲們是面惡心善的大地的衛兵,代表著自然和不可侵的神聖力量。最後面的巨神兵其實一點都不釀成威脅,因為主控權早已經回到了自然手上,人類只能學習共存,要忘記以前掌控著整顆地球、自以為呼風喚雨的能力。

 

真的,議題是相當嚴肅的。但音樂、畫面還是動人的,而且不得不說娜烏西卡心地之善良,會讓人自慚形穢又感動至極。如果這世界上有更多這樣純然善性的人就好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anboys.jpg

 

這部片基調上算是公路電影,只是用了《Star Wars/星際大戰》做為包裝,但對於美國在70、8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要說《星際大戰》是世上最偉大的電影也不為過,於是在這樣特殊的情懷與氛圍之下,這部電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尤其對於《星際大戰》系列電影看似已經不可能再reboot的情況之下,這部電影算是給這群星戰迷一點點安慰的獎勵了。(我承認我也有被安慰到啦...)

對於沒有出生在星戰那個年代的人來講,《星際大戰》就是只有一群死宅男和losers才會喜歡的東西;但不得不說,事實上這部電影的影響力真的是很大。以正經一點的電影史來看,《星際大戰》打破了所有票房紀錄,賣座超過五億美元,這種數字是史上第一次出現;而它也開創了新的電影時代-電影以娛樂為目的,使用了華麗的技巧去製造出新一代讓人逃避現實的世界,抹去了以往導演的諄諄教誨以及困難的象徵和符號,電影放低姿態去迎合大眾口味。而正因為這種幻想式的風格如此新鮮,讓所有周邊商品也都跟著發燒發熱(我算是初階中的初階...只花了一千五買了原聲帶),要是我有錢我也想買個Darth Vader人像放在家裡,雖然看起來很恐怖,但真的很酷炫!哈哈哈

要花一整個篇幅寫《星際大戰》是非常可以的,不過大家都會轉台,所以關於星戰的事蹟先告此一段落。

 

這部電影秉持著公路電影的模式,幾位年輕人踏上尋求目標的旅程;就像是《Sideways/尋找新方向》裡面討論紅酒的甘醇和故事一樣,這裡面的《星際大戰》也代表著主角群的理念和夢想。裡面有一句台詞是Windows在勸退主角Linus時所說的:「Linus, it's just a movie」然後Eric就說:「To most people, Star Wars is just a movie...[but] not to us!...Did they name their right hand Leia?」最後這句需要一點智慧和想像力。不過說真的,如果不了解《星際大戰》或甚至是不喜歡《星際大戰》的人,這部片大概會無聊死了;反之,這部片將會是既好笑又溫暖的一部片。

另外,蠻多《星際大戰》的演員有客串唷。像是Princess Leia就飾演裡面的醫生,而Lando Calrissian(第五集裡面的...島主)則是飾演法官;還有來自《Star Trek》的艦長Kirk(第一代的Kirk也是最久的Kirk  本名William Shatner)偷偷提供了闖入Skywalker Ranch的機密文件。而戲中的星戰迷和星艦迷(Trekker, Trekkie)之間的戰鬥也超有趣的,大概這兩大系列的電影基調上秉持著不太相同的觀念...《Star Wars》比較像是過去,可由片頭的「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 」看得出來,而《Star Trek》的年代則設定在23世紀,而且據2009年的reboot《Star Trek》來看的話,他們的時空設置還有平行時空的概念...。所以就會出現各自擁戴一派而鄙視另外一派的結果。但在我看來...星戰迷根本也超了解《Star Trek》的,不然哪知道那麼多細節去攻擊Trekkie!而Trekkie根本也是準時收看《星際大戰》,雖然他們膽敢說出「Han Solo is a bitch...」,但還是要佩服一下真的是知己知彼的精神。

裡面除了大力稱頌《星際大戰》之外,其實也有很多調侃的環節。像是Windows說「Harrison Ford is the greatest actor of all time! 」然後旁邊就出現了《六天七夜》的看板(這是哈里遜福特演的爛片之一);最後那一句「What if the movie sucks?」也是一個很棒的結尾,除了詢問我們這些不可能還沒看過《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星際大戰 威脅潛伏》的觀眾之外,導演更加深了整趟旅行背後所支持他們的信念-其實和電影無關,有關的是他們的狂熱和永無止盡的喜愛。

聽說當年《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星際大戰 威脅潛伏》上映的時候,美國各大戲院之轟動啊啊啊啊啊啊!雖然我是無法放下身段去cosplay還是甚麼的,但我真的很有可能砸錢買一些連我自己都覺得只有宅男才會買的東西...。

要是有一天你去百事達或是舊圖看到別人租/借了《星際大戰》,請投以尊敬和崇拜的眼光,因為他是內行的!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Spy Game.jpg

 

由Robert Redford和Brad Pitt聯手演出,算是兩位當代帥哥代表人物,這樣的組合雖說是種噱頭,但的確也營造出了一些所謂交接或是傳承的效果。尤其在《A River Runs Through It/大河戀》合作過後,那種微妙的師徒情節又更令人深刻了。(大河戀是由Robert Redford導演、當時雖因為《Thelma&Louise/末路狂花》精豔影壇但仍然稱不上大明星的Brad Pitt演出)

另外,導演是由本人上篇影評《Black Hawk Down/黑鷹計畫》導演Ridley Scott的弟弟Tony Scott擔任,這對兄弟的手法和興趣所在雖然看得出些端倪,實質上卻還是不大相同。Ridley Scott的就不多說了,等以後有機會再說;Tony Scott在攝影技巧上的穩定和紮實不輸他哥哥,但在節奏的掌握上就和他哥哥很不相同了。這部片節奏急促又常用瞬間凝住的鏡頭來作為轉場,在這樣所謂的「懸疑」片可說製造相當明快、又維持住那種令人屏息的氣氛;而在一些大事件的背景音樂又使用那些聽起來非常壯觀、莊嚴的女聲或是古典樂那路線的配樂,除了將觀眾的同情心引出來之外,也加重了情感上的描述。此外,這部片,對我而言,算是成功的玩弄了所謂的「genre/類型」。我記得我以前已經講過,「genre/類型」本身是件弔詭的名詞,大概可以開一門課講類型到底是甚麼然後寫個八頁十頁的論文去討論,但仍然不會有單一的結論。而這部片依片名來看就是所謂的「懸疑片」,目的是讓人不到最後不會知道真相是甚麼進而跟著影片的走向產生好奇、渴望的心理;但在敘事手法上又採用「flashback/倒敘」,使得我們不斷回到過去、去感受兩位主角之間情感的堆疊和累積,如此的一來一往竟不會讓我們對本片失去耐心和好奇,反而更想知道結局,這樣算是完成了「懸疑片」的使命,同時又摻了一些可能隸屬於其他類型的元素。這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因為你要說它是軍事片、戰爭片、反戰片...其實都可以,要說是愛情也絕對有,說是所謂同袍之情就更不消多說了。

當然,只要電影裡面有國家或是意識形態之分野,並用許多戰爭場面或是出動一些軍事機構來呈現,就不免要有一番「美式英雄主義」或是「美式國家主義」的爭辯;在此卒仔如我就不參與這場戰爭。雖然我明白最後的結局是誇張了點,就算中國再落後(當時)也不至於這麼輕易空防就被兩架直升機突破,但就電影情節來說,我被最後那句「operation dinner out 」帶給Tom(Brad Pitt所飾)的感動而感動了,於是我便也沒甚麼空間再去批判這部電影當中一些荒謬的地方。

當然,這純粹是對我個人而言的一些淺見。每個人看電影的需求和要求都不相同,所以也無所謂主不主觀、公不公正了。至少看得見小布就很幸福了...(最後一句話完全失去影評人的專業!)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lack Hawk Down.jpg

 

是這樣的,我本人基本上會想寫影評通常都是看了電影之後愛至及深,覺得自己必須要記錄下來才行而寫的,所以通常我的影評都是大好大推。而我本身也極少認為哪部電影真的爛斃了,也許是我秉持著漢人溫敦的性格來看待每部電影,也許只是我這個人很不願把話說太死。不過這部Ridley Scott所導的《Black Hawk Down/黑鷹計畫》帶給我的情緒很不一樣,有些正面但也有些負面,算是近來我看過最令我自我感到矛盾和衝突的一部電影。

姑且不去臆測導演的立場或是角度,就拍攝手法來看,本片還是維持相當Scott高超的技巧和節奏的掌握。將近兩個小時半的電影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戰爭場面,我本身不是一個戰爭迷(其實我不知道這個用詞對不對,我指的是會懂槍懂戰略的那種人),但是看起片來其實並不令我感到沉悶。對於其中很多極慢速特寫煙裊或是直升機墜落地點裊裊上升的黑煙的鏡頭都在美學及視覺上展現獨特的力度,並且,我私心認為各項視覺上的要素(化妝/costume、攝影/photography、剪輯/editing...等等)本片的確相當精彩。

那麼,令我感到矛盾的點是甚麼呢?當然就是爭議性最大的故事本身。這部片的副標題是"Leave no man behind",而這句話在片中也不斷被提及,彷彿在提醒觀眾們這是一部描述戰地同袍的兄弟之義;然而,片中為了打造突顯兄弟之義的環境,只得犧牲索馬利亞人的形象和觀點,將他們塑造成一群野蠻人和為數龐大的「敵人」。片中上將說「我們在和整座城市打仗」,其實這場戰爭的源頭究竟是甚麼恐怕早已不是焦點了。令我疑惑的除了本片到底是一種美國帝國主義的延伸還是單純就戰地兄弟之情去刻畫,另外,它是一種宣揚某種美國精神還是一種反諷也有點值得討論。

看了聞天祥的影評之後,顯然他認為這是一種噁心的宣揚和稱頌美國的手段,但就劇中一些點來說,對我而言也像是反諷。像是本來是綁架行動變成救援行動,一切出自於指揮中心的判斷錯誤;作在直升機上負責在指揮中心以及執行行動的軍官中間傳達命令的兩位軍官講話冷淡、態度非關緊要的;那幾台救援坦克(原諒我對於軍事方面的名詞真的很不熟,反正就是那三部一直開來開去的坦克)真的是來來回回的,不僅沒救到人,車上的非傷即死,原因也是指揮中心不知道究竟是在幹嘛;還有像是從全知角度(在此為美軍)去看地面總是看不清楚,才會一直叫地面的部隊走一些「前面都是路障」的路線,導致地面的部隊更多傷亡更多人受困...等等之類的劇情,也許你也可以說這是寫實的描述美軍如何在逆境求存並且最後生存的方式,但就我看來倒是顯出相當多美國可笑的地方。但到了尾聲遊騎兵部隊終於走回安全區的時候,人民的歡呼在此又令我做嘔,好像真的全世界都歡迎都接受「美式民主(American Democrocy)」一樣。

我讚賞這部片的技巧,但仍然對於整體故事抱持一點懷疑。而片中不斷提及的「leave no man behind」的確相當動人,但在片裡也用了幾顆鏡頭讓我看見了,「敵方」索馬利亞人也一樣「leave no man behind」。

 

備註:這部片演員除了有我一向喜愛的Ewan McGregor之外,意外也看見演《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購物狂的異想世界》男主角的Hugh Dancy,本身最近有在關注他這樣。哈哈。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jpg  

除了楊德昌那看起來輝煌到刺眼的高學歷,和他進入南加大電影系讀了一年就拂袖而去的瀟灑氣魄之外,他的電影真的很不一樣。當年他因癌症過世時,我還只是個高中生,對電影還一知半解、抱持著相當純潔卻很無知的夢;早在不知道何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對我而言就是鼎鼎大名的片子,但一直也沒機會去看。直到2009這個暑假,這個電影塞滿了有時甚至要讓我窒息的暑假,我終於看了它。

其實我也只看過楊德昌導演的兩部片子,第一部看的是《一一》,看了之後才發現原來劇中的簡洋洋就是演《流浪神狗人》那個說「我是鬼」的小孩。不得不說生命真的是一件詭異又有趣的東西。《一一》於2000年獲得國際間無數大獎,除了三個小時片長堆砌出來的史詩氣勢之外,片子裡頭描寫的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同時又是那麼細膩,在李安以《臥虎藏龍》在奧斯卡代表台灣拿下最佳外語片的那一年,國人沒注意到的還有《一一》在國際各大小影展中得了數不清的大獎。

 

晚了,明日再寫。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Arizona Dream.jpg

 

在Johnny Depp因《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愛德華》大放異彩三年之後,他拍了這部《Arizona Dream/亞利桑那夢遊》。本片導演Emir Kusturica隨便google一下就會發現他有多驚人,號稱國際影壇最會得獎的大導演真不是蓋的,得過20座獎另外還有十三次的提名,「電影史上至今仍找不出第二人」,中獎率大概就是百分之百這樣子。衝著這導演如雷貫耳的大名和強尼的俊美(這海報是失敗的例子),我終於看了這部看到一半大概就擠進我top 10的名單、並且後勁好強好強我到現在還無法自我的電影。

 

由於後勁好強好強,所以等我能夠自我的時候再寫。
待續。

我看影評界至今也找不出第二人如同我這般不要臉和不負責任的人了吧。然後我輕描淡寫地就把自己歸進影評界了哈哈哈。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rainspotting.jpg

 

以《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百萬富翁》再度被人注目的導演Danny Boyle在他上一部聞名佳作《Trainspotting/猜火車》當中,讓我們推翻了對英倫一相情願的想像,看見的是比起當時好萊塢已淪為制式化的僵局而言,《Trainspotting/猜火車》的創新和清新讓人為之一振。

雖然我講得好像我活在那個年代一樣,但我也是前陣子才找到這部片、看了這部片。《Trainspotting/猜火車》於1996年上映,以年代來說,逼近世紀末的作品總是特別引人遐想。常常會聽到一些「世紀末最...」的稱號,其實仔細想來,世紀末不過也就那麼幾年,到底有甚麼值得被稱頌的?即使如此,我還是得說本片真的是一部劃時代的好片。後人再回頭看這部片,總是讚賞它引領電影潮流的先見之明;意即它雖是1996年上映,至今2009年再看也不覺得它落伍,也許再過十年看還是覺得它創新。這與我看美國四、五零年代的片子不同,它們雖老、雖稱經典,但它們已經顯然是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電影了。

首先,本片的視覺、影像是我第一喜歡的。在色彩上,顏色繽紛且色彩飽和,打造出來的有點魔幻不真實的氣氛。再加上英倫風格的Skinny緊身褲,人物在視覺上便顯得頗為奇特(比起我們習慣出現在螢幕上的人來說)。各個角色形象鮮明除了拜costume服裝化妝所賜,編劇的功力也是相當厲害。本片由著名同名小說改編,而小說也是現代小說界中的經典,要把所謂的經典加以改編除了要背負原本就熱愛這部小說的讀者之期許,還得背負所謂的經典性;而我個人認為編劇上除去了一些小說中看似可有可無的人,也精簡化了小說的厚度,但傳達出來的訊息仍然不減(我避免使用「本質」一詞,目前暫且不想背負本質主義者之名),這樣便是一部好的改編、有建設性有突破性的改編。

另外,本片的節奏明快,在節奏明快的電影上往往可以發現一點,就是使用著名的理論Montage蒙太奇手法。David Mamet在《On Directing Film》一書當中不斷強調,電影是靠堆砌的鏡頭組合而成,故事應是由分割的鏡頭串連起來說明的,而非鏡頭持續跟著主角讓主角來說故事。而節奏明快的電影通常便是由短而急促的分割鏡頭來展現,所以除了說故事之外,也同時製造了所謂明快的節奏,再同時,這樣的電影顯得輕盈、也比較容易顯得有趣。

其實距離我看到這部片子已經過了差不多一個月,而當晚我是在差不多四點因為睡不著就起來看電影的狀態,沒有任何筆記、現在的記憶也不太清晰...只記得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心情。尤其我是在先看過小說、再看電影的,以我個人來說,通常這樣的步驟都會讓人失望。也許是因為我在看文本的時候便很容易自行想像,當電影無法展現細膩又富想像的空間,便會令我更加失望;也許以電影角度去看仍是好的,但失望已經先發制人,不容許其他欣賞之情進入。所以這部片讓我仍是心心念念,得寫下點東西做為紀念,但由於沒得重看,我也無法寫出甚麼很負責任的影評,抱歉啦,假使你是很認真的想找尋影評的話。

最後,我最喜歡的一景便是主角Renton在公廁大號的時候,由於屁股塞的藥物隨著大便落入馬桶,他為了毒癮只得不顧一切衛生道義伸手進入馬桶尋找那兩科栓劑。在小說中這只是一段激發起我對嘔吐感覺的敘述,但到了電影,它成為了最美麗的一段旅程和詩。由於這樣的魔幻風格,使我久久無法忘卻這一景,也認輸我的想像只是站在一個凡人的角度對於毒品和大便的連結毫無新意也毫無誠意。

 

我的法國朋友說,他不喜歡這種電影,他們說這是「shitty life」。但這部電影除了展現主角們那種人屎不如的生活,還有更多別的東西可以看見可以發掘。1996年的電影,DVD絕版了,但任誰都看不出它的年代。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能沒有你.jpg

記得上次看《流浪神狗人》時,也對於導演陳芯宜編、導、剪的功力感到頗為佩服。大概是這三者對我而言都是深具難度的,所以當有一個人能扛起這三項艱鉅工作,我第一反應便是深深佩服。而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正如他所說的,是「他的孩子」,由他花費一年半、寫了七八次的劇本,再到種種選角、畫面、場面調度的安排,最後是流暢樸實的剪輯。我私心非常喜歡,可能也與我本身私心就很喜歡戴立忍作為演員的表現有點關係,但就編導這個角色,我相信他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

首先,關於這部片的運鏡攝影相當「沉穩」(引用座談會上某觀眾提到的詞),我想這一點我是贊同的。不過在此我想用電影美學上的畫面與藝術作一些連結;這部片以黑白片的形式來表現,是一種還蠻不錯的方式。原因有三,其一,如同史蒂芬史匹柏拍攝《辛德勒的名單》時選用以黑白片來表現的效果一樣,對於某些太過「殘忍」、太過「寫實」的畫面,用黑與白可以簡之、化之,對於這種「真實事件」的呈現來說,顏色在某種程度來說是多餘的;其二,黑與白所展現的視覺美感營造出一種憂傷、黯淡的氣氛,也許導演在此為自己的立場下了註腳,也許沒有,不過這樣的氣氛透過黑白二元的顏色才能濃濃的散發出來;其三,黑白對映到社會底層的生活是一種蠻婉轉也蠻細膩的方式。如果今天武雄和妹仔的家是彩色的,那麼我們看見的可能是髒兮兮的房子、血肉模糊的魚,注意力很容易就被視覺上的不舒服給拉走,就像《香水》片頭用視覺呈現巴黎的惡臭一樣,我們便不會投入在角色、在故事當中了。

然而,雖然這部片是黑白片,但卻沒有我對於黑白片既定印象中那種「光影」細緻變化的樣子,到比較像是平塗式的黑與白。現在現學現賣一下,上學期修了《台灣美術史》對於台灣印象派有點接觸,雖然藝術是個永無止盡的討論,所以我在此並沒有要直接下甚麼評論,但就台灣風格的印象派來說,相較於法國印象派對於光影變化那種極為細緻的描繪,台灣的畫家似乎比較忽略那一部份。也許是因為台灣在日治時期能直接學得法國印象派的技法實屬不易,但因為這種歷史的背景,也意外造就了台灣印象派開創了與法國印象派有別的風格。而《不能沒有你》的黑白相較於美國好萊塢經典老片的那種黑白來說,倒是頗為符合了我對於台灣藝術的印象。這一點可能是偶然,但這個偶然讓我覺得《不能沒有你》更為加分。

以內容來說,劇情安排走向不算起伏太大,原則上還是維持了電影語言上有名的Freytag金字塔手法:從「鋪陳(exposition)」、「劇情升高(rising)」、「高潮及轉戾點(climax and crisis)」、「劇情減弱(falling action)」及「結局、善後(end、resolution)」。就改編真實事件的劇本來說,這樣的安排已經足夠。其中我特別喜歡也是身為導演、這次第一次演出的陳文彬的表現。他的可塑性真的很高,從片子在"rising"的部分,他活生生就是一個流浪漢的形象。但到了"falling action"的部分,他儼然變成一位有男人味的正港男子漢...服裝和造型小小改變一下,整個人的氣息就變了,真的是很不錯!而小妹妹趙祐萱的演出也還不錯,(先以老百姓身分吶喊一下,想當年我和她一樣年紀的時候也是那麼瘦那麼可愛阿...)她略帶黑眼圈疲倦的眼睛和緊緊抱著爸爸不肯下車的那一幕,都很感動我。我最喜歡武雄從水底下往上看妹仔趴在岸邊凝視的那幾個鏡頭。一來是因為pov式的鏡頭讓我將自身投射在武雄之外,這對父女的關係和感情就用這顆鏡頭牢固的連接起來了。實為真摯又不做作的一幕。

 

寫了這麼多很電影研究式打官腔的話,不免還是要講一下心裡的感動。「親情」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主題,在這邊我也不用多說自己的背景還是甚麼,只是這種天性使然的愛一直使我很著迷。很難想像為什麼愛會出於自然和本能,能夠愛到狂烈地寧可兩人一起跳橋,但也能愛到自己默默到各間小學守候等待;這種愛也許不及愛情一樣讓人上癮讓人昏頭,也許也不及友情那般有趣、歡樂,但咱們漢家子弟靠著「親情」淵流五千年,這般細水長流、綿綿不絕的愛真的是架起了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本。而李武雄和張玉婷這對父女的愛,成功樸實地打動了我,我相信也會打動還沒看過的你。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Deer Hunter.jpg

《The Deer Hunter/越戰獵鹿人》當年橫掃最佳影片獎 /最佳導演獎 /最佳男配角獎 /最佳錄音獎 /最佳剪接獎幾項大獎,它的成功其來有自。

首先,由Stanley Myers所寫的一曲《Cavatina》是首優美動人的鋼琴曲,也是本片的主題曲。以如此清秀優雅的主題曲映照整個如同史詩般的《越戰獵鹿人》,不僅拉出了整個大時代的格局,也輕易地挑動人們的心弦;這不是一部只有諄諄教誨的反戰動作片、特效片,這樣細膩的歌曲更將看似小家小氣的兒女情長、兄弟情意譜了出來。

 

 

以上是本片主題曲,請邊聽邊看以下廢話。

Christopher Walken以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他在片中不得不說一開始真的是個奶油小生,唇紅齒白的。以現在的標準看來實在是有一點點女性特徵...(好了現在不要來戰我說女性特徵是甚麼刻板化用詞)。年輕時候的Meryl Streep真的很美,她也以這部片殺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雖未得獎,但也開啟了她輝煌一生的演藝事業。至於Robert De Niro就不用多說了,各位知道我一向喜歡老帥哥...的年輕時候,從看過《Mean Streets/殘酷大街》他的演出之後,再到《God Father II/教父二》的一半(敝人目前還只看過一半...)、然後是舉世聞名的《Taxi Driver/計程車司機》,他一直都是我心目中集合了帥哥、神經質、Martin Scrosesse的buddy、痣、真男人的代表!說真的,《計程車司機》那段"Are you talk'n to me?"的對白之經典,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廣告、節目、電影...等等的都在引用都在延續,很多人不知道這句對白的來源就是《計程車司機》;他的名字還被寫進徐懷鈺的《我是女生》這首歌詞裡咧!(我的媽阿我有follow到徐懷鈺的年代,請勿嫌我老)總而言之,勞勃狄尼洛先生可謂一代巨星,雖然沒活在他的時代...他在我心中也算是電影界的一代巨星了(有時代指標性的那種巨)。

講完演員,我發現我超愛講演員的,而且重男輕女之外,講很多廢話跟有的沒的,沒甚麼在講他們的專業表現,我好可恥。

 

這部片以越戰為中心,描述了前、中、後的三種樣貌,這也是為什麼我花了三個小時坐在舊圖人家都看了兩片我還在跟這一片奮鬥的原因-因為它的格局被拉大,時間軸拉長之外,時代性也被跨越了。像這類有種史詩般的時代編排的電影還有《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四海兄弟》,同樣Robert De Diro也有演出、配樂是由鼎鼎大名前陣子剛來台灣辦演奏會的Ennio Morricone(新天堂樂園的編曲家)所配的;這類刻意將時代性拉出的電影有一種特色,主題並非單一,格局拉大之後兒女情長絕非小家小氣,有時甚至同等重要。而《越戰獵鹿人》中,「獵鹿人」這樣的角色可謂貫穿整片。那樣一個「one shot」的觀念,從愛情、友情再到獵鹿、戰爭,都一一適用。

而那種俄羅斯輪盤式的賭運氣遊戲,由冷血殘忍的越共開始,一直延續到最後Nick仍深陷其中。那種槍聲的喀或蹦聲,二元式的選擇其實是毫無選擇;把生命交給了運氣,也許是所有越戰中軍人所選擇的,但其實也是毫無選擇。「戰後創傷症」一直是個很重要的議題,尤其在美軍頹敗地退出越戰之後,回到美國老家的軍人們許許多多都深受其害。另外也有一部電影《The Jacket/戰慄時空》由Adrien Brody(以《The Pianist/戰地情人》拿下奧斯卡金獎影帝)主演,劇情也是以一名波灣戰爭軍人深陷在戰後創傷症去做延伸發揮。Nick看似最幸運,最先搭上直升機被救的是他、身上安然無恙的待在醫院的也是他,不像Steve斷手斷腳的,也不像Michael當時下落不明;我們先看到了Nick的幸運,再看見了他原來才是那個永遠無法復原的人。介於堅強(Michael)和脆弱(Steve)之間不上不下的人,才是身處於深淵的人。

佛洛伊德有很多理論,雖然我不是很相信心理學,而且其實我也不是很懂心理學,但就他所提出關於「trauma/創傷」的概念倒是蠻讓我琢磨的;不是甚麼傷害都能夠被稱做trauma,請用英英字典查詢一下。很多電影、文學(不好意思我說不出其他媒介)都在探討這塊領域,大家都想知道人的極限在哪裡、發生甚麼事情之後人會變得如何,家暴的兒童長大成人可能看似正常但心底留下陰影,這種「正常」來自生理上的判斷,但心理上可能就被診斷成不堪一擊;這樣又涉及到了「心理」明明是個極為複雜也許比生理構造複雜萬倍的東西,卻輕而易舉被佛洛伊德這個自大狂攻破了?這樣的疑問當然還是無解,但是...未知總是需要探索的嘛,深受英文系的影響,我們不僅是so-called「獨立、自主」的女性,也應該學習到西方在學習知識的方法-科學化的方法。這種科學不只是數學物理,這種科學方法適用於所有(真的是所有)的領域。讀文學的應該知道文學並非國高中生以為的浪漫和感性,更多的是理性分析和批判思考。而探索未知除了是哲學本家專業之外,其他所有的領域應該也都是在一併跟進;這就是這個社會前進的巨輪。

越戰是美國永遠的創傷,這場戰爭他們打得不知為何物也得不到甚麼東西;它啟發了嬉皮、直接間接地促進眾多社會運動;這場戰爭發生在越南,戰場卻蔓延至全球;眾多改革、革命跟著越戰而來,諷刺的是,那些拼了命實地處在槍林彈雨的軍人們卻永遠停留在那熱帶叢林裡,走也走不出來,即便好手好腳都形同廢人。

 

挖,今天打得頗為完整,good for me!

 

如果你有全部看完沒有直接按end的請留言,拜託,感謝。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Monty Python's Life of Brian.jpg  

 

Monty Python是英國的搞笑六人團體,我也是今天才認識他們的。《Life of Brian》真的是史上無敵爆笑。真的會有冥冥之中很多東西串起了看似巧合卻其實不然的時候,我隨機在舊圖借片借了《Ben-Hur/賓漢》和《Life of Brian》,誰知道這兩部根本就是某種對照!《Ben-Hur》是部200多分鐘的史詩鉅片,描述了前猶太王子賓漢的血淚史;而《Life of Brian》則是不停玩弄那些基督教的歷史和經典。連續看了兩部基督都是插花配角的電影,真是有點毛骨悚然齁!

也許因為我不是基督徒,所以我可以很大膽的被娛樂。這部片當年推出也很多地方要求禁播,但民主的勢力已經蔓延全球,對於宗教的接受和包容也愈來愈開放,所以這部片還是票房大賣,銳不可擋!

 

等等要出去吃飯,有空再補上心得。

 

只能說真的是超級超級超級好笑的...。尤其我壓根不知道這是部爆笑片,這樣效果更棒!!!!!(所以我破壞了各位的興致了...科科)
再強調一次,真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笑!!!!!!!!!!!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jpg

 

打這篇心得的同時,我正在聽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調調差超多的好不好!!!那種有點funk的音樂跟這部《布拉格的春天》根本不相關連...

只是今天和私家在討論我們這時代的巨星,是指有代表性的巨星,想了很久想來想去都覺得好小咖...。像麥可傑克森或是瑪丹娜都不太算是「這個時代」的巨星了,但麥克傑克森的死可以看做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前幾天看了《V for Vendetta/V怪客》,裡面提到了一些「國會大樓是一種象徵」的觀念,所以炸毀國會大樓沒有實際上的助益,但就對於人心來講,「象徵」是一種絕對強大的力量。套用這種觀念到時代巨星來說,某個巨星的殞落,也是一個時代終結的象徵吧。雖然他的死是肉體的,但精神上有些東西也一起被埋葬起來了。

 

講回正題...。

套句我個人的座右銘:「每逢這種老帥哥年輕時代的電影,不免要發表老百姓心聲:Daniel Day-Lewis好帥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

 

我與Daniel初次相遇是在《There will be Blood/黑金企業》的時候,當時他是個很特別的老頭,頑固不靈之外,又帶有點哀傷。他當時留著小鬍子,看起來髒兮兮的,卻man得不得了。

打個岔,我今日和大概一百名台灣國軍一起搭火車...認真的,我一到中壢火車站,大概月台的三分之一都是阿兵哥坐著,蠻壯觀的。當時心裡還覺得可能會有一些賞心悅目的帥哥出現,而且大量的男性費洛蒙讓我一時有點手足無措...因為我本人呈現一種很宅很醜的裝扮,我就是打算回板橋宅個一星期的意思。總而言之,我們上車了,然後...超級臭的!!!我鄭重跟潘聖文再說一次:「台灣人比較臭吧!」少在那邊汙衊外籍勞工,真的要把吳永毅的《無HOME可歸》給你開開眼界。總之我只是想記錄一下今天的奇遇還有那種窒息到快受不了的感覺,汗臭真的太臭了,但他們的肌膚都好黝黑,真的是還不錯!

 

再度講回正題...

我與Daniel的二見鍾情是在《The Age of Innocence/純真年代》,當時他活脫脫是個小白臉,乾乾淨淨的又彬彬有禮的。受到禮教和社會的壓抑,真心疼他。他與Winona Ryder雖然看起來比較配,但是Michelle Pfeiffer總是微微翹的嘴唇又很性感。他在裡面身著頗為貼身的維多利亞風格西裝(其實西裝看起來好像都差不多,但當時的女性應該是維多利亞風格?),游走於社交圈和他心底真正想停留的地方,最後他畫老妝等在巴黎Ellen家的樓下,那一幕真是讓人揪心!唉...年少時畫老妝和他後來真的老了之後差蠻多的。

而第三次碰到Daniel已經是《The Crucible/激情年代》了。老實說,在片裡根本看不到他的臉。眉毛、鬍子大概遮去了他全臉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及肩長髮與帽子,雖然仍舊帥氣,但根本看不清楚他是誰。這跟演V怪客的Hugo Weaving的悲哀有甚麼兩樣?演得那麼好(遮住了表情還可以知道他演得好就知道演得有多好了)知名度也沒提高...。他曝光率真的很低,最有名的大概是《魔戒》裡的精靈王吧。唉...我又偏題了,這跟我寫報告的時候有甚麼兩樣,寫到後來都偏題跟鬼打牆!

當我與Daniel第四次見面之時,是一部沉重又令人難過的《In the Name of Father/以父之名》。時代是北愛爾蘭與英國之紛爭與恐怖攻擊,涉及了司法、人性、親情...他的演技真的是沒話說!

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機會回味Daniel年輕時期的片子了,因為他其他的片子舊圖都沒了。《布拉格的春天》改編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本書。首先我要坦承我的愚蠢,記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在某個時期很有名,如雷貫耳的一本書。但是我一直以為是勵志書,可能把它跟《在天堂遇到的五個人》之類的搞混了...。所以我雖然一直不停的聽到這本書,還是不屑一顧。請原諒我的無知,我當時只是某個自大的孩子。但這本書很明顯不是在勵志,而是透過某種哲學方法去討論「輕」、「重」的一種概念,有人將其比喻成東方的「陰」「陽」,而我本人根本還沒看過這本書,所以在此也不多做深究。這部電影調性頗慢,片長172分鐘,其中的激情的確讓人感到某種輕盈,但卻也在另一種層面沉甸甸的壓了下來。甚麼意思?「性」對於劇中人Thomas是種和「愛」不怎麼相關的事情,但這可不是我們時下在討論的那種性愛之別,他似乎是更超脫的去看待「性」,也許以實際的重量來比喻,「性」大概重一斤,輕得讓你覺得並無負擔;但對於Tereza來說,Thomas這一斤是她身上所背負的千斤萬兩。對於不同的價值差異,「輕」「重」在此距離愈拉愈遠,無形有形之中夫妻之間也愈見分歧。但這故事架構在「布拉格之春」運動之下,於是乎,有種革命情愫、熱血奮鬥的成分在,在這樣動盪的大時代之下,兒女情長又顯得微不足道(輕);所以蘇聯的佔領和鎮壓(重)在此挽救了他們第一次嚴重分歧。

 

忠實讀者都知道,寫到這邊對我來講差不多夠了。我一向是個有點自私的寫網誌的人,科科。希望大家有機會一賭大帥哥Daniel Day-Lewis的丰采!但是我要先說明,他的帥...不是一般奶油小生那種帥。他有一種很特別的氣質和韻味,演甚麼像甚麼;身材很好肌肉很扎實之外,屁股小而翹!最特別的是他的臉型和五官,有種正直又邪氣的感覺...。他的眼神深不可測、他的鼻子挺翻天、他的笑容讓人難以抗拒。btw這部片女主角是Juliette Binoche茱麗葉畢諾許,也是個氣質很棒的女人...我卻只給了她一句的篇幅,科科。

 

暑假尚未來臨,請注意。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og Day Afternoon.jpg

 

每逢這種老帥哥年輕時代的電影,不免要發表老百姓心聲:Al Pacino好帥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

 

這部片的黑色幽默和荒謬實在太厲害,居然還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明明是應該笑不出來的場景和情節,但我卻獨自在房一直大笑。從封面中的副標題可以看到,一個搶劫應該在十分鐘之內完成。四小時之後,銀行簡直像座馬戲團,人人都在看戲。八小時之後,這個搶案是電視上最熱門的節目。十二個小時之後,一切都是歷史。這個歷史應該不是我們高中課本會學到的歷史,而是史上最爛也是最棒的搶劫。

沒有人傷亡,也沒有人遭受虐待或打擊。搶匪除了有老婆小孩之外,也有一個很想變性的男性愛人。當電視上說:「兩個同性戀脅持人質搶劫銀行...」而一名FBI警探進入銀行查看情況的時候,另一名搶匪的要求是:「請你跟電視台說不是兩個同性戀。」Seriously,這部片絕對有夠魔幻寫實。故事簡直魔幻到極點,也寫實到極點。

這又是一部場景頂多兩三個,但劇情生動緊湊的厲害電影。上一次看到幾乎只算有一個場景的電影是《十二怒漢》,再上一次...是希區考克的《後窗》,再上上一次是...《Tape/甜蜜的強暴我》。其實希區考克很多電影都是只有幾個場景,但姑且不提他個人特殊風格,《十二怒漢》嚴格說來劇情主要都發生在那個房間,人們只是不停討論和走動,劇情完全靠對話和演技,這種電影劇本就是菁華;而《熱天午後》也是,劇本是一絕之外,演員的演技也相當重要。Al Pacino的演技不必多說,他把Sonny演得神經之外又有某種無奈和傷感,令人又愛又憐啊...(主要還是因為太帥)。另一位飾演Sal的John Cazale也是非常不錯,光是造型就很奇怪...他頹廢又無力的眼神和突如其來對身體健康的要求形成了一種很弔詭的玩笑和幽默。可愛可愛。

最妙的可能是人質們了,想走又不想走,據說人質們有時候對於綁匪會有某種同情的情愫,那這群人質們也真是太同情了吧。當然,兩位搶匪實在是很不討人厭,受傷他們會幫忙找藥、叫醫生,肚子餓了會叫Pizza還堅持付錢...沒事就把錢亂灑給路上圍觀的路人,對於女士們禮遇有佳、對於男士也抱持尊重。天底下有這麼好又這麼笨的搶匪?一切都是真人真事...得到當年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的《熱天午後》要不是碰上強敵《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杜鵑窩》,其他五大強獎(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導演、剪接、影片﹚應該也不難拿才是。

 

絕對是一部很適合在像我房間這般冬冷夏熱的環境收看...體會一下劇中人物的熱度!可列為一生必看的電影之一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rsepolis.jpg

 

茉莉,是祖母身上的味道。每天早上祖母都會放兩朵茉莉花在胸罩裡,當祖母褪去胸罩的那一剎那,茉莉花就會緩緩飄盪下來,花香也跟著四溢至小Marjane的心裡。

此片打破我們一般人對於伊朗的想像。在現代歐美強權的塑造之下,一般大眾普遍把中東地區看做是戰亂不斷、人明明長得就一樣卻宗教不同文化不同、石油人人搶、獨裁與壓迫的一個地區。在這樣的印象中,人民顯得頗為卑微,好像那邊的人民只愁吃穿管不到政治也沒那個知識去管。但《茉莉人生》呈現了伊朗的另一個族群-伊朗的知識份子。小Marjane在一個高知識的家庭長大,從祖父開始就是一個為自由而戰的人。她親愛的Anouch舅舅也是因為獨裁而死。她的父母和祖母雖然並非烈士,但對時局的敏銳以及高知識的觀念和想法再再都顛覆了我們的想像。劇中頗令人感到震撼的一幕就是當Marjane陷害了一個剛剛偷瞄她屁股的路人而回家和祖母小小炫耀這件事的時候,她的祖母嚴厲並嚴肅的向她說:「妳這樣和那些人有甚麼不同?」原來我們都懂得去批判獨裁、霸權,但當我們伸手可及的時候,我們也不經意被利誘過去。也許女性不應該會有那種力量,但借由自己的弱點而反去攻擊無辜的人,這樣也是獨裁。

劇中有一次Marjane的母親和父親建議他們應該離開,他的父親說:「我們能幹嘛?你想當女傭?還是我當計程車司機?」這一句話多麼真實的揭露了血淋淋的帝國、第三世界的界線,也直接的觸及種族這樣的議題。的確,他們夫妻在伊朗是知識份子,但到了歐美很有可能就只能淪為勞動階級。不因為什麼,因為他們是難民、因為他們是伊朗人。這和在Big Bang Theory中某集出現的蘇俄科學家可做個呼應,連Sheldon都回答不出的問題,那蘇俄科學家回得出來,而他在蘇聯瓦解後只能到美國的大學裡當個清潔工。帝國主義仍在後殖民時代的此時延伸,只是多了層層掩蓋而我們難以察覺而已。

Marjane在故事中一度差點往生,不是因為戰火,是因為男友劈腿。她說:「我在烽火煙裊的時候存活了下來,但一場普通的戀愛差點奪去了我的性命。」這一句話也許很爛很白癡,但也寫實地講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戀愛也許有時好比戰爭,你爭我奪、你搶我搶,有時是兩敗俱傷有時是勝負分明;戀愛似乎是女人家的玩意,戰爭似乎是男人的遊戲,但其實它們都是囊括了不分性別年齡階層的所有人。

 

法國動畫我接觸的不多,但這種風格很棒很綺麗,我很喜歡。

 

雖然《茉莉人生》揭露了我們平日所看不見的伊朗,但我想主角仍是幸運的;伊朗絕對還有許多人許多故事是根本無法述說也沒有這個能力被述說的。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lina.jpg

 

有多少部以兒童眼光來看這世界而凸顯出大人的幼稚、荒謬、與自私的電影?《我很想你》是我目前看過感人肺腑又不落於俗套的最佳範例。對於孩子的執著,有時候大人看來只不過是無知愚昧,但也許只是因為我們忘記了很多事情、忘記了很多的恐懼。長大,讓我們漸漸學會不敢害怕、不敢承認,讓我們逼得自己勇敢、逼得自己圓潤。看見Elina固執地閉著嘴,也讓我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拗執。她對父親的執著那麼露骨那麼直接,比起母親努力堅強地去逃避、校長冷嘲熱諷地試圖矮化、或是根本沒啥記憶的妹妹,Elina單一又純淨的心意反而更顯勇敢、環繞著光輝。

簡單的講,這部電影短短70多分鐘,裡頭有著北歐電影一貫具備的鄉野風光,也有運鏡簡單純淨的風格,劇情並非走進一般大眾所期待,卻也不會使你失望。

很喜歡這個小演員,可愛、單純、又很有個性。眼睛很美。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to the Wild.jpg

《Into the Wild/阿拉斯加之死》肯定是2007年top 3電影。

西恩潘到底是不是人?會演戲又會導演,導演的風格可以捨棄多年在好萊塢闖蕩的炫麗和油條而回歸最純粹的本質面,他可能不是人吧...。

 

必須要說,現在的我情緒頗為激動,現在接近凌晨三點,我腦袋一片混亂。不是因為夜深頭昏,而是好多記憶好多東西突然全都浮出表面,一時之間我也迷失了,不知道能抓住甚麼、談論甚麼...。

 

首先,《阿拉斯加之死》這部電影,對我而言,最成功之處其實還是故事本質。劇本也是西恩潘寫的,所以他編導功力不容置喙。此外,劇中有好幾個驚人的鏡頭和拍攝技巧,不過於浮誇、也不簡單。我還在為了最後那顆深遠拉長的鏡頭困惑,一方面是驚嘆如此厲害到找不到形容詞的鏡頭,另一方面還在思考技巧層面的問題...。拜託有誰知道的請告訴我,我甚至考慮寫信問Jerome了...。

我沒心講甚麼影評現在。

先講講我對流浪的崇拜好了。打從國中看了《傷心咖啡店之歌》,我就為馬蒂去沙漠的流浪之行深深感到著迷。從那之後,我心中總是有個聲音告訴我:去流浪。當然,受愈多教育,那個聲音便愈來愈小聲,小到後來被腦子蓋過去了,無影無蹤。

腦子總會提醒我,我是個女生,在路上搭便車被強暴了怎麼辦?而且還得感謝一大堆公路殺人電影such as《德州電鋸殺人狂》的洗禮,我的腦子更加確定流浪=被謀殺。再者,我是個女生,不像男生一樣,you know,我有月經。要去流浪個一年,可能要帶一大袋衛生棉。倒是沒想過既然都要流浪了,月經算甚麼東西。另外,母親、朋友、一大堆文明、社會的束縛更是將我綁得緊緊的;別說是我被迫,有時候我懷疑我根本就是乖乖地任人宰割。那些會被人批頭論足的、那些「責任」、那些「義務」...全都瞪大眼睛看著我,我無路可逃。

上一段是我的反思,因為一切其實都是廢話。

 

但是,要是我不知為何而流浪,那我所謂的流浪只是再一次墜入無可救藥的浪漫-meaningless。

 

時常,我也厭倦整個社會、社會化、文明、科技。(這句話由一個才剛說自己變成科幻迷的人來說真是顯得諷刺)
現在可以想見的其實一切都歸屬於這些東西之下。不論是我喜歡的、我討厭的,大概都和它們扯得上關係。正是這種偉大、獨佔的系統,讓我覺得所謂自由不是自由。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需要自由的人,所以我可以一個人外宿,所以我可以一個人吃飯,所以我可以浪費錢浪費時間;但不論我做甚麼讓我覺得身心舒暢的事情,總是有個巨大的陰影籠罩著我,這使我感覺到沮喪憂鬱喘不過氣;接著會開始自我懷疑、蔑視他人、以社會價值反省自己、重回社會正軌、假裝自己沒事、惡性循環。所以我陸續簡化人際關係,因為那麼多的支線只是將我栓得更緊更「安全」。

我和克里斯不同的是,我懦弱而膽小;我認為死亡輕鬆點、簡單點,而他一路追尋的目標更簡單更純粹-阿拉斯加-一個稱得上不屬於社會文明的地方。死亡我想是輕鬆點,但可能無法真正學到最後的那一課;而每個人生命的終點不應是心跳的跳動與否,而是最後那個關鍵字你得到了沒。有時候有很多義正嚴詞的關鍵字,像是「原諒」、「寬容」、「付出」...這些非常正氣凜然的關鍵字也許屬於你,但也有很大可能它們屬於別人;自己的關鍵字只有自己能夠得到,獨一無二。克里斯所幸最終找到了他的真理,那顆意義深遠又技巧高超的鏡頭使我們俯瞰了綠野橫生的阿拉斯加,也想起了自己身上所背負的任務。

 

這部電影使我深受感動,這個故事洗去我眼前的灰塵;看清了,也看開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La Vida De Los Otros.jpg

 

首先,再度抨擊片名《竊聽風暴》...暴你大頭!風暴二字在電影譯名中,不是很容易引導觀眾聯想到類似動作片、或是一些劇情張力很緊湊、很刺激的鬥智片或交戰片嗎?這樣的譯名扭曲了整部電影乾淨、內斂的調性,同時又無法點出整部片的核心-他人的生活(The Lives of Others直譯版英文片名)。到底要抱怨多少次台灣電影譯名的謬誤才能消消我的怒氣...但也是有些片子翻譯得很棒就是了。

 

雖然是我自找的,不過睡了幾晚過後...思緒果然是有點中斷了。嘖嘖。

 

東德、西德、柏林圍牆大家一定不陌生,我們身處的環境其實也孕育了我們某種謙卑包容性的歷史觀。並不是說我們大家都會包容所有歷史傷痛或甚麼,這裡的包容性比較像是我們能接納許多異地的歷史、我們能體會五味雜陳的歷史餘味;相較於當代的世界「帝國」-美國,他們對於左、右、民主、共和都已經因為他們獨有的歷史而相較狹窄化了。非常饒舌。我的意思是,台灣人對於甚麼東西都可以扯上意識型態沒有錯,但我們能懂民主與共和的兩難,我們也對於被殖民、被戒嚴、被監控的歷史耳熟能詳,當然,我們現在也嚐到了自由的甜美與苦澀。所以,對於柏林圍牆所代表的意義,我相信在台灣學過歷史、稱得上知識青年的人應該都有自己的解讀和想法。

劇中一名竊聽等級達到教授級的竊聽員在竊聽了一群藝術家的日子之後,可說接觸到了所謂藝術之美,也許是燃起了對自由的一絲嚮往,也許只是看清自己籠中鳥的境況,他替他們隱瞞了很多事情(基本上在現代根本是連八卦板都不會有人想問的事情),因此也幫助了他們熬到柏林圍牆倒塌,直至最後,主要被監控的那名藝術家逐漸發現背後相助的「他」,而寫了一本書送給「他」。

上面如此簡述根本敘述不出甚麼,電影最重要的是它的影像與其他事物的結合,一樣的故事不同人來拍,都會造就不一樣新的故事。所以簡述看看就好。

我決定放棄艱澀的評論寫寫感想就好。

 

這故事有點奇怪地讓我聯想到王爾德;他是一名聲望頗高最後卻終於潦倒一生的藝術家。使他潦倒的關鍵是-他是同性戀。可以想想,同性戀在舊時代可以摧毀一個才華藝術家;正如同在當代,極端的社會主義也一樣可以殺死所有才華橫溢的人。現在並不是在說才華橫溢的人通通是同性戀,而是,「藝術」這樣一個晚期才有的概念居然是如此脆弱。人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出現所謂的「藝術」,但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藝術」其實才初枝嫩芽而已。就在這短短不到幾百年的時間,它幾度瀕臨危險又重拾生命,來來回回之間,早就模糊了當時生與死的界線了。我想表達的是,人們總是能用一些根本無法畫出來的界線去框出許多規矩和範疇,在集合之內的皆生、集合之外的皆死,如此一來,尚有無法計數的「未知」我們無從而知。如同當紅炸子雞-「藝術」,時下人人似乎都懂藝術,卻不知它存活至今的心酸歷程,也許都由一些像主角一樣躲在幕後默默保護的人捍衛而起的,我們把一切都視為太理所當然了。

 

講不下去了。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樣,先講老百姓感言:男主角好帥呀,Gregory Peck(飾演替黑人辯護的律師 Atticus Finch)正義凜然又斯文、文明的形像我想真的深植人心,在2004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一系列的「百大」之中,這個角色於百大英雄榜上有名,甚至力壓了詹姆士龐德和印第安那瓊斯。藉著良善、道德的宣揚,英雄他當之無愧。

《梅崗城故事》一書來自神祕的Harper Lee,此作家一生僅出版過這一本小說,出版完也形同消失人間。而這部小說已經是美國基本教材,可見其重要性。透過兒童的視野來看整個故事,更讓人感到那股不可抗拒的正義和良善力量,以及純真、無辜的讓我們都自慚形穢。

劇中一開始小女孩以一種「男性化」的頑童形象出現,其實用「男性化」有失公正,她大概是因為和哥哥、鄰居幾個男孩玩在一起,所以她也變得不是所謂的lady。還記得她上課第一天穿上裙子時候的彆扭和不舒服,真的很可愛。

女孩天真的問:「為什麼殺死模仿鳥有罪?」
帥氣正直律師老爸:「模仿鳥從不危害人類,牠不會偷吃稻穀,只是自顧自地一直唱著歌,殺死沒有罪的鳥,就是有罪。」

以這樣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挪用到美國史上最聲名狼藉的歷史:種族奴隸制度-也就是黑人的身上,當時自以為操恃著正義、天命、優越的人們,大概才是所謂的罪人吧。

 

老實說,美國真的不是我們台灣人一直認為的美國。也許我們被現代、後現代影響太深,甚至我們也位處於某種邊陲地帶便不自覺也懷起了美國夢,但美國本土中的那種嚴謹、壓迫在早期歷史上層出不窮。像是「清教徒」這個詞我第一次聽到還以為就是虔誠相信上帝的人;因為以前的我一直以為美國就是很開放、自由、個人主義的國家;而從「清教徒」這麼早的時期(從歐洲移民至新大陸-美洲-的時期算是美國很初期的階段)就開始了以群體來壓迫個人、以唯一價值斷定所有好壞,法律也許與宗教並行-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虔誠的,卻在那種虔誠中迷失了自我、又從壓迫自我到壓迫別人;這就有點像以前林文淇舉的例子:曾經有學生要求系辦將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列入必修,但教授們覺得這無必要,學生們覺得很不滿,教授們還是覺得沒甚麼必要,聊了之後才發現,這群學生其實也並不是熱愛英國、美國文學,他們只是覺得這很重要,於是逼迫自己修,自己修得這麼痛苦,就也想逼迫其他同學也要修;從前很難想見美國有如此的面貌。

而種族奴隸制度就更不用講了,其中的殘忍、冷酷、變態...比起現在殺人魔殺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本人現在論文寫作在研究一本名為《Beloved》的小說,研究這本小說之後,我才發現種族奴隸制背後種種的脈絡和複雜的結構,也更能感覺到其中一中無以言喻的痛苦和悲傷。而《梅崗城故事》不是在為當時白人僅有的一絲人性辯解,相反地,我倒是覺得它修復了雙方的創傷,也給了我們這些後人一股正面的力量。要知道,一味沉浸在歷史的痛苦之中,即使我身為後人沒有經歷過那些事件,但光是閱讀就膽戰心驚;陷得愈深之後,我也許也墜入了那群永遠走不出創傷的族群黑洞中。但《梅崗城故事》伸出援手將我拉回,其中人性的邪惡面還在,但新的世代的天真和良善一方面可算是無知,另方面卻也是一種新的滋長;過去不會隨意被抹去,傷痕也依舊,只是由新的人來呵護著、照顧著,也許能夠漸漸淡去。

 

雖然是黑白片,但很好看、很必看。

(這篇影評拖了差不多三個禮拜...卻在我想打《竊聽風爆》的影評之際,我選擇先把這篇寫完,想當然,《竊聽風爆》就又要延後了...。)

(最近看蠻多電影,不過一直提不起勁寫甚麼東西,我不想把影評寫得是官方影評,要有個人的味道嘛,希望是香的...

hahape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